午后听音乐,一种独处的享受。音乐是语言的尽头,音乐之乐,在于从心里感知快乐。
一个有趣的想法,如果生活是五线谱,有人处于高处,凡事高调,自然耳畔是刺耳的声调。有人藏匿于最低处,其貌不扬却有着让人震耳发聩的力量。尽管音域很广,但只有大部分人是在正常范围内和谐生活并相互配合着,才能算得上是和弦。大小和弦,各种和弦,酸甜苦辣,样样滋味全部囊括。生活,就是这个调。
时间似水流年,岁月飞驰而过。再回首时,总会留下几首歌曲作为纪念。这些歌曲无所谓风格,只要是你听着顺耳的,符合审美期待的,便很容易无意识地融入其中,有的是“男儿何不带吴钩”的壮志满怀,有的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惋惜之情。与诗类似,那种有血有肉、有色彩、有温度的乐调才会让人身临其境。在音乐中,听众不仅仅是一位旁观者,更是参与者、感知者。一首好的乐曲足够让人在夜色中伤怀用了。
小时候喜欢听理查德·克莱德曼弹奏的钢琴曲,因为好听,弹奏难度也较低。我尤其喜欢《爱的纪念》,这首欢快的G大调钢琴曲像极了无忧无虑、天真快乐的孩子,直到这首歌被学校设定为上学铃声后,我便再没有喜欢过,至今听到仍会毛骨悚然,头皮发麻。长大之后,发现大人是喜欢将音乐与爱情、理想联系在一起的。世界上许多人在聆听音乐时,总是期望着发生一些绝妙的故事。西方贝多芬的《月光曲》的故事其实纯属虚构,但人们总是期待着这些美好的事情发生,在聆听的同时赋予旋律美好的涵义,也给生活一个美好的盼头。在民族音乐中,如用琵琶、扬琴等乐器,配上吴侬软语浅吟清唱,仿佛生活在江南会忘记上海滩之争,融于霏霏细雨的巷弄中,化成彩蝶,期盼着有朝一日比翼双飞。悲情故事便在不断的演绎中加深,直至刻骨铭心。
如果能热爱上音乐,那应该算是一件幸福的事。独行者快,众行者远。带上音乐再前行,当旋律成为生活的基调与态度时,大可以体验嵇康的那片翠竹林,马克西姆的那潭澄镜水。(注:《澄镜之水》是一首纯音乐,出自马克西姆之手。)
你看,那个人的生活像一首歌。
(供稿来源:安徽师大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