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文思小栈 > 正文

青春无痕 梦想有声

来源:《安徽师大报》 | 编辑:陈冰冰 预审:部长1 终审:主席团1 发布日期:2021-12-03

     七年,花开落七次,燕去回七周。七年很长,却很难据此去评判一个人生平最终的沉浮;七年也短,但足以从中窥见一个时代风貌的变迁。七年的光阴流转,七年的知青生活,让 15 岁的习近平同志从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逐渐长成一位志存高远的青年。

    我是怀着敬意去翻开这本书的。

    我也是带着钦佩放下这本书的。

                                                苦·乐尝-艰难玉成

    梁家河的土地上难长出庄稼,烂萝卜腌白菜就是青年习近平的三餐饭食,破被絮薄草席算是他卧眠的床榻。陕北的原野上寒风阵阵,习近平就在这里低头弯腰种着地,向村民学习种稻养牛。读着书中平淡明了的描述,蓦地,我觉得“习大大”与我之间的距离好像近了,仿佛他不是那个电视屏幕里,国际峰会上举足轻重的主席,而是与我的爷爷奶奶一般的农村人。“把自己视作这大地上的一抔黄土”,“一切都从负数开始”,生活上的种种困难自己克服,精神上的种种不适自我调整,身体上饱受劳碌,心理上也背着负担,可他从不向别人抱怨些什么,也极少倾诉心里的苦闷......掩卷沉思,我想到与青年习近平同龄甚至年长几岁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挑剔饭菜,埋怨父母,而他却会因有了一盘素水饺吃就欢喜上好几天。艰难困苦无疑是对他的磨炼,可这些又何尝不是当今千千万万青年人需要接受的教化呢?相信你我需谨记:唯有经历无数血雨的洗礼,通过无数坚韧的奋斗,青春的花朵才会开得更加绚烂。

                                                书·勤读-知物致学

     “总书记是拖着两大箱书来插队的......一拿起书,便什么都忘了。”不管在田间地头,更不管是白天黑夜,甚至赶集出差,他都书不离手,好像块干海绵吸水似地孜孜不倦地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常常从一本书读着读着,一下子手中多了好几本,互相考证着看。“尤其是看史书,一边看还一边摘抄批注”。七年的知青生活,习近平同志先 从 修 身 开 始 -- 一 物 不 知 ,深 以 为耻。这种求知若渴的精神令人自叹不如。再看看自己平时读书总是不求甚解,只顾着囫囵吞枣地将知识“输入”大脑,以没有时间、学习太忙为借口,名著典籍才扫了几眼就丢在一边,转身却又拿起手机......与当时下乡插队还要做农活儿的习主席一比,我实在赧然!记得在索契接受专访时,主席曾说,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上的活力,让人得到智慧的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罗金斯也说,青年时期是人培养习惯、希望及信仰的一段时光。而培养良好的习惯,燃起青春的希望,树立崇高信仰的正确方式,我想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身为新时代新青年的我们,应当将习近平主席立为榜样,以读书为根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天下复兴为己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梦·奋发-坎井之凿

      “知青岁月的夜里,我常会思考我的未来,我的梦。”习近平总书记在书中这样写道。是的,建国 70 多年以来,每一个中国人都在不断思考着自己的梦未来,思考着复兴的梦。从西南旱灾到九寨沟地震,从 28 省区水灾到舟曲泥石流,从庚子年初几乎席卷全国的新冠肺炎疫情,到而今中国成为疫情期间唯一的经济正增长国家,回望历史之轮,我们失去了太多太多,但坚定向前的“中国梦”却从未失去过。黑夜里蹒跚前进,摸索通往光明的路;风雨中戮力同心,奋力敲打前进的鼓。一条幽径,曲折迂回中行走才会激起心旷神怡的向往;一波巨澜,潮起潮落时追赶才能更迭出惊心动魄的鸣响;一种人生,跌宕困顿中奋发方显惊世骇俗的豪壮。七载韶华,知青的岁月,习近平用自己的故事,为我们青年指引了方向。

     书在膝前,晴空下,众鸟欢唱;花津河畔,杨柳随风。我隐隐约约听见青春的彩笛在吹奏着未来的乐章,青春的人儿在吟咏着梦想的诗篇。不平凡的日子里需要你我去书写非凡的答卷,时间会始终见证你我绘就的奇迹,涌动的“后浪”们,争做这新时代的弄潮儿吧,因为我们的未来,我们的梦想,中国的未来,民族的梦想--就握在你我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