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育人四十载 躬耕教坛铭初心
编者按:院承春秋启雅韵,师恩无言书芳华。一方书桌,三尺讲台,教书育人,四季不歇。在金秋送爽的九月,我们迎来了又一个教师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老师们以心传心,不仅在三尺讲台播种智慧,更在安徽师大的广阔天地里,以一笔一划勾勒梦想,用一行一动激发潜能。您是明灯,照亮前路;是挚友,倾听心声;是知己,共话风雨。我们共同见证了无数梦想的萌芽与成长,也镌刻了师生间深厚而动人的情谊。师恩似海,润物无声。一朝沐杏雨,终生念师恩。提灯引路,育梦成光。薪火相传,心灯不灭!
落红护花,润物无言
春风沐桃李,夏雨沁心脾,秋叶金飒爽,冬雪照地暖。花落庭前燕,风吹柳下青。2024年9月10日,安徽师范大学喜迎第四十个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诸多场合表达对教师的赞誉和关怀“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教师们用坚实的脚步陪伴,用温情的教诲鼓励。讲台高数尺,言语教学卿。桃李春风满,十年树已成。先师为至圣,一字胜终生。
在今年教师节来临之际,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级新闻学专业辅导员郭锦怡老师对学生诚挚的祝福感到开心与感动,“我收到了很多同学的祝福,这是对自己工作的一种肯定。”无言奉献与付出,只觉收获与满足,无数人民教师朴实地走在充满荣光的大道上。
“因为我特别喜欢从事学生相关的工作,喜欢和同学们打交道,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能感受到这份职业给我带来的成就感。”郭锦怡老师分享道。因为热爱所以坚持,选择这份职业,认同这份职业。在任职经历中,她有许多自己的心得体会:“辅导员是同学们在大学生活中最贴近的一个角色,作为辅导员我就要做好引领示范作用,护航好每一位同学,明确自己身为教师这个职业的责任。”郭锦怡老师深刻认识到作为人民教师的职责,默默担负起属于教师的伟大使命。她认为从不同的视角、身份看待教师会有不同的感受,希望在同学们心中树立“无论什么事情都可以跟我讲,遇到困难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我”这样一个知心大姐姐的形象。不立威严,只做实事。遇沃土而高耸,遇甘露而葱郁;师如沃土无私,育如甘露奉献。
“一直保持热爱,积极做自己” 这是郭锦怡老师对学生们寄予的殷切希望。愿夏花灿烂,祝硕果累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薪火相续,生生不息。
师者如灯 筑梦成光
世界若关上了灯,教育便是唯一的光。在一个个太阳升起又落下的日子里,校园里上演着一届又一届温暖感人的师生情谊。
今年的九月十日是我国第四十个教师节,当谈及从事教师的感受,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主任张荻老师表示:“踏上讲台这些年,感觉就像在播种希望、收获欢笑。在安徽师范大学新传学院,我看着一批批学生从青涩到成熟,自己也在教学相长中不断成长。”“半师半友半知己”,真正美好的师生关系正是如此,双向奔赴,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成长,老师也在教育中提升自我。
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是点亮学生心灵的引路人。张荻老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独立,她认为:“作为教师,你怎么做人做事,学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所以,老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学问、品格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专业上、为人处世上都有长进。课堂内外,都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劲儿,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本事,让他们的思想翱翔得更高更远。”
教师,更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张荻老师身为一名尽职尽责的优秀教师,不拘泥于对学生在专业知识上的培养,而是将目光放的更长更远更全面,为学生架构好衔接大学校园与社会的桥梁,她说:“我们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规划人生,鼓励他们勇敢追梦。在学生迈向社会的关键时刻,助力他们展翅高飞。”
诚然,教育是一条充满艰辛挑战的漫漫长路,但是来自学生们的感谢与支持如同冬日暖阳一般温暖着张老师的内心,使她更加坚定不移地在教育之路走下去:“每次看到学生们进步,听到他们说声"谢谢老师",心里就美滋滋的,觉得再苦再累都值得。这份职业,让我深深体会到,育人之路虽长,但只要用心耕耘,必有收获。”
明灯相伴,一路同行
在刚刚过去的教师节当天,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各位老师收到了同学们精心准备的手绘油画。
对于此次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辅导员周楠老师颇有感触。他介绍道:“这次活动形式新颖,趣味十足。手工画作的制作不但培养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还有着特殊的纪念意义。”学生们通过制作手绘油画感念师恩,表达对老师的敬仰与感激,老师们通过这份特别的礼物感受到学生的尊重与爱戴——教育的温度由此展现。
今年是第四十个教师节,也是周楠老师从教的第十一年。当谈论到最初选择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因时,周楠老师淡然一笑,“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最初大概是出于一种职业滤镜。也是因为特别喜欢学生,喜欢和学生相处时轻松的氛围。”周楠老师表示,每当看到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他便会产生非常强烈的成就感与自豪感。
一方书桌,三尺讲台,教书育人,四季不歇。周楠老师分享了在从教生涯中难忘的经历,“比起具体的事件,更令我难忘的是某种感觉。当看到每一位同学都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由幼稚走向成熟,由迷茫走向坚定,那种幸福感与满足感是无以言表的。”
在师大从教多年,周楠老师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育发展也有自己的想法与见解。“作为安徽省高校同类院系中创办最早、实力最强的学院,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势头良好,人才培养质量领先。”马克思主义学院今年又迎来一批鲜活优秀、热情洋溢的青年学子,马院的未来势必会继续一马当先,周楠老师对此充满了信心。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在未来,师大学子必将沿袭师大的教育理念,“以生为本,以师为先”,走过老师们来时的路,成为下一个优秀教师!
金丹添香,师情动人
“老师们教师节快乐!”高呼声伴随着鲜花散发的馨香涌入经济管理学院教职工会议室,这是经济管理学院团委学生会精心为老师们准备的教师节礼物。花朵鲜妍,温情弥漫,此次教师节活动中经济管理学院2024级供应链管理专业的辅导员汪建国老师感触颇深。
人间烟火最抚凡心,汪建国老师笑着说:“鲜花捧给我的那一刻,全身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了,突如其来的惊喜也深深彰显了师大浓厚的人文关怀,激励我们尽心尽力、再接再厉!”花朵盛满尊敬与感激,芳香更加沁人心脾。一幅师生情重的和谐画卷徐徐展开,教育事业也随之稳步向前。
正值第四十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汪建国老师回溯从教初心,不假思索地说:“主要是想为同学们的健康成长贡献一份自己的力,为他们的发展构建一个优质的平台。”红烛般燃烧着,长明着,照亮着,是每一位老师的初心与使命。他们在教育事业中奔走着,忙碌着,也自豪着,前进着。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当被问到“何为优秀教师之必备”这一问题时,汪建国老师沉思良久,缓缓说道:“那便是爱心、耐心、细心与责任心了,这‘四心’缺一不可,唯有面面俱到才能成就一个有爱有纪的大家庭,成为一个优秀教师。”汪建国老师在教学中也认真贯彻了“四心”原则,在生活中关怀同学,在纪律上督促同学,时刻对自己的工作高度负责,无愧“身当世范,为人师表”。
长河日圆,兀兀穷年,面对一群朝气勃勃的师大新生,汪建国老师由衷希望同学们能紧握易逝韶华,能有所目标、有所规划、有所突破,莫要辜负岁月、蹉跎光阴,争取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老师们的寄语载着期许,同学们的步履也愈发坚定。
烛光闪耀,点亮未来
师泽如泉,无声润心房;师泽如光,虽微而致远。求学之路山高险阻,老师的出现如同拨云见日,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级新闻学专业的葛欣航老师正是一位优秀的引路人,或许是自己的学生时代走过不少弯路,又或许是时代飞速的发展产生割裂的信息差,诸如此类的因素致使越来越多的学生焦虑、内耗、迷茫,因此葛老师愿尽己所能,为学生提灯引路:“做为大学老师,对学生来说更多是作为引路人的角色存在。我在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想用自己比学生多十多年的见闻和经验引导大家正视内心、少走弯路、减少内耗。看到同学们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想尽自己所能帮大家走得更顺更稳。”
授业解惑,传承薪火,夙兴夜寐,鞠躬尽瘁。从古至今,老师扮演的都是辛苦的园丁,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者,可询问葛欣航老师的职业感受时,她却对自己的辛苦只字不谈。“从正式成为教师之后,和同学们的每一次相处都有很独特的感受,课堂上大家求知的眼神,教学过程中同学们时常出现的奇思妙想和精彩回答,同学们在我的指导下获得一些小成绩,都是让人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和同学们相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师生情谊,大家的信任、关心与问候也让我感觉非常温暖。”
真正的老师享受的从来都是桃李满天下的温暖,感动的都是同学们辛苦奋斗后的泪与汗,这样的成就感是支撑着他们精神火炬,是引领着他们的精神信仰。一朝沐杏雨,终生念师恩。在这个秋高气爽的九月,希望每一位同学都可以感恩师长,你们的一声问候,一句关怀,都将汇聚成明媚的阳光,温暖教育之路。三尺讲台,两袖清风,回首只闻桃李香,愿祝所有老师教师节快乐!
心沐春晖,感念师恩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张思嘉同学分享了她在成长道路上遇到的两位好老师的故事。
第一位老师是张思嘉的高中地理老师。高中时她的地理成绩不是很好,有时会向老师询问一些比较基础、简单的问题,这位地理老师从没有因为她成绩不好而敷衍了事,也没有因为题目简单而不耐烦,总是很详尽地讲解每个问题和题目涉及到的知识点。“我一直忘不了老师当时一丝不苟的样子,”谈到这位老师时,张思嘉感动地说:“正是这位老师让我理解了‘有教无类’的师者底色。”而另一位老师则让她理解了”首重立德”的师者本色。路丙辉老师是张思嘉的大学老师,谈及这位老师时,张思嘉表示:“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总是教导我们‘要做一个温暖的人’。这句话使我们学院的许多同学深受感动,对我们‘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我成长道路上发挥了指路明灯的作用。”
“久旱逢甘霖”这是《容斋四笔》中所说的人生四大幸事之一。的确,一位好老师对一个学生来说,恰似绵绵细雨滋润贫瘠的心田,令人难以忘怀。
尊师重教一直是安徽师范大学的优良传统。张思嘉作为志愿者也参加了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的教师节主题活动,同学们将自己亲手制作的油画送给每位老师,把他们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融入五彩斑斓的颜料里,描绘出了一幅动人的师生情。
教师节是老师们的第二个生日,张思嘉在最后饱含深情地说:“从小学到现在,每一位老师的面容都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中,我永远怀念他们。借此机会,我要向这些老师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衷心的感谢。”
蜡炬成灰,师爱永存
书声朗朗遍师大,文传师生雨水情。在本次文学院举办的“师恩似海,学子情长——让我们一起向老师表达最深的敬意”活动中,文学院202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童静萍同学分享了她对于恩师影响的感悟。
“我相信你,所以你也可以相信你自己。”这是她的高中班主任在第一次谈话时送给童静萍的话。她来自农村,高中生活对她来说未免多少有些不适应。“一些像进老师门之前要敲门喊报告等生活细节看起来可能比较细枝末节、稀松平常,但确实是我上高中以后才有一个这样的长辈出现,娓娓道来的教导我吧。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她的话,我想应该是授业恩师。”
童静萍不仅在高中时一字一步地践行老师的教诲,更是将这句“座右铭”带入了大学生活中。她从办公室里低头憋不出来一个字到第一次代表院辩论队比赛时的最佳辩手;从高考后就自觉人生失去希望到此刻信心满满地给最敬爱的老师写教师节寄语的那个“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的自信少年。这种转变,唯有将师言化于心、将师恩践于行;这是一种无声的交流,是一种心灵的契合!
“王老师不仅在高中的那一段学业中影响了我,同时也对我人生起到非常大影响。”张思嘉也希望更多同学能够一起发出自己的声音,传递对恩师的祝福,让感恩之心遍布师大的每一个角落,让感恩之行不断传递、薪火相传!
(文/金馨悦 胡梦珂 施惠如 郭佳荣 徐志远 滕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