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文思小栈 > 正文

满“新”欢喜遇见你,共育未来赴新程

来源:《安徽师大报》 | 编辑:温绚 发布日期:2024-10-29

满“新”欢喜遇见你,共育未来赴新程

秋韵随风至,新程再扬帆!又是一年开学季,伴随着秋的清新,带着新的希望,跨越山川河流,2024级新同学在安徽师大的校园里相聚,共赴人生新篇章。迎新活动上,一张张笑脸洋溢青春活力;军训场地里,一声声呐喊彰显昂扬志气。学子们奋力呐喊的心声必将在金秋九月绽放!

以梦作羁 启航师大

“山川收脚下,万物开新篇”。9月7日,安徽师范大学迎来了2024级新同学。校园内,每一处都洋溢着青春的活力。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新同学背着沉甸甸的行囊,脸上洋溢着微笑,即将在师大校园,开启一段全新的旅途。

初入校园,揭开中学时代对大学憧憬的面纱,只觉怦然“新”动。“报到的那天感觉很好,学长学姐们都很热情。虽然初来乍到时我非常紧张,但学长学姐们会很细心地提醒我各种注意事项,比如办理水卡、登记身份证等等。在去寝室的路上志愿者也一直帮忙带路和提行李,大家都很温柔、热情。在师大的第一天我就感受到了这所大学的温暖,心中逐渐产生了丝丝归属感。”这是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孙周悦对于迎新氛围的感受。每一份热情的洋溢,每一份温暖的赠予,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安徽师大如家般温馨的氛围,在明媚的阳光下和同学们灿烂的笑容中孙周悦感到宾至如归。

生活中处处充满惊喜。在师大生活了一周后,孙周悦对开学典礼的印象尤为深刻。一帧帧震撼人心的画面,一首首慷慨激昂的歌曲,将典礼的气氛推向高潮,也激荡着学子们的心。“在前不久的开学典礼上,学长学姐们将‘黑神话悟空’中的动画、师大美景以及大一学子军训的画面巧妙结合,这样的奇思妙想让我印象深刻。”这也激励着师大学子,让他们更加坚定了信念,在师大校园里坚持突破自我,勇闯难关,继续迎接新的挑战!作为众多学子中的一员,孙周悦也同样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定下了目标,“在大学里我想要好好学习播音主持专业,提升专业能力,练好基本功,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前进,并且多多参加比赛,希望可以在未来四年里和新传学院的各位一起学习、成长。”孙周悦的目标明确且坚定,满怀着对青春美好的憧憬,踏上面朝星辰大海的征程。前路山高水远,有梦便有所期待。

心之所向,一苇以航。正所谓,“风好正是扬帆时,奋楫逐浪向未来”。孙周悦表示要乘风破浪、不畏挑战,在安徽师大启航,终达理想彼岸。

以心迎新 “新”心相印

在九月的晨曦中,迎新的日子如期而至,安静的校园逐渐忙碌了起来。学校为此次迎新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文学院2024级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的朱超越坐在迎新的帐篷里,负责核实新生身份证件和录取通知书、发放校园卡和宿舍钥匙的工作。他手中的工作已经做得越来越流畅,初来时的局促不安慢慢被成就感所取代。作为新生兼志愿者,如何更高效地完成手上的工作,并为新生提供适时的帮助是尤为重要的。朱超越在完成老师安排任务的同时,尽己所能地帮助同学们,为新生们提供便利。行李物品的暂时保管、路线的引导、志愿者送水之类的小事看似并不起眼,但在这炎热太阳的炙烤下,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熙熙攘攘的新生们进入校园的那刻,长长的名单和令人眼花缭乱的个人信息,让朱超越遇到了志愿服务的第一个困难——信息登记错误。那一瞬间,他有些慌乱,但他很快就寻求了老师的帮助,将错误更正了过来,用绝对严谨的态度确保了每一位新生顺利报到。

“这是我进入师大的第一次志愿活动,是我大学之旅的美好开端,对于我来说意义非凡。”朱超越顶着一头的汗水,脸上洋溢着属于青春的活力兴奋地说道。他在这次活动中收获颇多,深刻地理解什么叫“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在未来继续志愿劳动之路的信念。

走进新生寝室,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级新闻学专业辅导员郭锦怡正在与家长和新生进行沟通。“在开学前新生辅导员都会对所带专业的学生信息进行分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像生源地、政治面貌等。”郭锦怡面对家长的关心与询问回答道。

通过与家长和新生的交谈,她感受到了家长对学校建设的关心和新生的热情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待,这些积极的情绪也让她在迎新中收获了更多的动力,更感受到了自己身为辅导员肩上所承担的责任。“迎新当天的氛围特别好,包括很多2023级的学生也会来做迎新志愿者,老生和新生都充满热情,整体迎新氛围是昂扬向上的。”郭锦怡认为学校迎新的氛围是积极与充满热情的。老生为新生指路、帮新生搬行李,新生回以真挚的感谢,热情在金秋九月燃烧。

新同学迎来期待已久的大学生活,除了激动与期待,也会面临一些不适应的情况。在谈到新生可能面临的问题时,郭锦怡认为自己要做的就是引领与护航。“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帮助他们明确自己未来需要什么,对新同学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同时让他们更好地适应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面对新生对大学不了解的问题,郭锦怡也表示需要帮助他们锻炼和提高信息检索能力,以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她会结合学校的护航计划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护航。

阳光迷彩 不负青春

九月的师大校园热浪腾腾,新生军训活动也徐徐开展。文学院2024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蔡雨婷便是军训活动中的一员。怀揣着憧憬,蔡雨婷一路披荆斩棘,顺利成为国旗护卫队的一员。然而新的问题却接踵而至,起步很快、正步不稳、队伍不齐……尽管如此,蔡雨婷却未曾想过放弃,而是选择迎难而上。为了收紧自己的核心力量,让正步走得更稳更齐,蔡雨婷谨遵教官教诲,回宿舍后加训做100个俯卧撑,并坚持每天拍视频打卡,跟着集体的脚步,不断进步。

“军训的氛围让我感觉很舒适,教官很好,同学们也很热情,大家一直处于共同进步的氛围中。”提到军训带给她的感受,蔡雨婷像是打开了话匣子。当她和同学们走得不齐时,教官会耐心地安慰和指导,为他们录制视频,方便他们回去后复盘、修正,并总是会告诉他们:“大家是一个集体,一排也不会被放弃。”蔡雨婷和队友被叫出来单独训练时也没有相互埋怨,而是努力练习齐步、正步、踏步走,他们互相观察,认真发现彼此的不足之处,并一起讨论着如何改正,从一开始的陌生、青涩,到后来的一起交流、讨论,他们都为集体的进步而开心、骄傲。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这既是特战营的口号,也是法学院2024级法学专业的陈一博对自我的要求。除了普通的队列训练,特战营更注重枪、棍等实战的训练。“在特战营的训练时刻伴随着风险与挑战,磨炼着我们的身体。”正如陈一博所言,更加精彩的表现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训练中不乏伤痛与疲倦——练习滑跪时磨破的膝盖、匍匐前进时破损的衣服、结束训练后全身的疼痛都让他无比挣扎。“可想而知的困难,但尝试与坚持就是胜利。”陈一博坚定地说。

随着训练的推进,“累”已不再是陈一博对特战营的唯一印象,“趣”成为他对特战营的又一印象。战术队的持枪变化、棍术队的热血呼号尽显青春的活力与风采。他在一方操场来回穿梭于战术队与棍术队,凭借超群的学习和领悟能力,陈一博不仅快速地完成了动作学习,还协助教官进行了教学。“我认为特战营的训练不只是对肉体的捶打,更是对精神的锤炼。”陈一博选择从普通营队走向特战营亦是从“零”走向“一”的过程,尽管这一过程伴随着受伤与疼痛,但陈一博始终认为特战营的训练在他的青春年华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段苦乐交织的经历对陈一博来说是军训时光里最宝贵的记忆,让他每每回味都能够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