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待定栏目 > 校园新闻 > 正文

大学生救人牺牲体现的是社会担当

来源: | 发布日期:2009-12-28

10月24日,湖北荆州的长江大学十八名大学生“结梯”救人,为救两名落水的儿童,其中的三名大学生因溺水而牺牲,一时间全国的各大媒体都对这种见义勇为的行为进行了广泛的报道,大学生救人牺牲体现的是社会担当,可大学生见义勇为的行为却无奈地被涂上了“救人真相”的色彩。或许,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见义勇为”的口号似乎不再高亢。但是,总有一些人是出于基本的良心和道德,总会做一些打抱不平的事情,可是原本媒体的正面报道,有些人总要对其妄加评论,还无端地给那些好人好事戴上了“炒作”、“虚伪”一类的帽子,把“见义勇为”的口号压得更低沉。

“见义勇为”是一个时代命题,见义勇为是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正义不是自然而然地降临到我们的生活中,它需要每个社会成员去极力维护。社会是一个联合体,只有相互搀扶,相互为善,世界才可以变成一个美好人间,长江大学的三名大学生正是用他们的行动为我们树立了典范。或许有质疑的声音,那么试想,在那个荆江江畔,换成我们,我们将如何抉择,也会手拉手,心连心的筑起生命的堤坝么?

长江学子的英雄事迹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也为社会提供了一根道德敲钟棒,我们何须要评价这种行为的价值大小。倘若,有些人还认为长江学子救人纯属一种偶然,那么,当我们打开尘封的历史,大学生舍己救人的事迹已并非稀有。1998年2月,抗洪抢险英雄武汉理工大学学生李伟,在抢救三名落水群众时不幸遇难,当时还不满18岁。去年3月,哈尔滨航天学院研究生何晓波、刘峰在松花江寒冷的冰窟窿中救起一对落水女孩……我们总不会忘记胡吉伟、许智伟、赵传宇这些敢于担当的大学生,社会担当在这些年轻的大学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诠释。

长江学子的救人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社会肯定了长江学子见义勇为的感人事迹,更多地是赞赏年轻的大学生有社会责任感,敢于担当。然而,社会中还有这样一些声音:大学生水性不好,不应盲目下水,而且救援牺牲三个换两个,成本太高,甚至还给这样的一件感人的事迹披上“长江学子的救人真相”的枷锁,束缚了他们纯洁的灵魂。

20多年前,军校学员张华为救一名掏粪老人而献出年轻的生命,当时就在社会上引起了激烈的大辩论:张华的行为到底值不值?如果但从成本考虑,也许付出这样的代价的确有点大,可是,若我们丢弃一个公民应该担当的社会责任感,仅仅去计算成本,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就会变成一种习惯,在公交车上看见小偷却不敢“路见不平一声吼”;看见歹徒行凶只是“看热闹”;遇人落水假装“没在意”,如此种种,最终必然导致人性泯灭,道德沦丧,人人缺乏社会责任感,那这个社会还能靠谁担当? □ 校记者团 刘玉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