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日,前联合国人事司副司长翁盈盈女士来我校参加“环保教育进校园”项目启动仪式,支持我校的环保教育活动。一年后,今年10月13日下午,翁盈盈女士、曾亮先生再次访问我校。一年来,我校“环保教育进校园”项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环保协会,环境与健康协会、新雷锋志愿者协会……开展了形形色色的环保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吸引了各大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纷纷前来我校进行实地采访。
在环保教育实践活动师生座谈会上,翁女士认真听取了校团委负责人关于我校环保教育实践活动总体概况、主要工作、活动成效及今后打算的汇报。她对我校环保组织、实践服务团、爱心团体等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环保实践活动,如“江淮环保行”“绿色文化节”“心灵阳光爱心回收”等活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许。
去年9月,新学期伊始,我校率先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将环境保护列为全校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大力推进“环保教育进校园”活动。并为此专门制定了“1234”的工作规划,即“出台一个方案、依托两级机构、完善三项机制、打造四大品牌”,将全校环保教育实践活动纳入校园文化活动范畴。一年来,我校围绕“绿色教育、绿色校园、绿色实践、绿色文件”开展活动,旨在通过多种教育形式,组织同学们学习环保知识、感受环保价值、增强环保意识,取得了良好成效。全校师生参与校园环保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通过一些环保义卖、募捐活动,同学们将环保理念融入爱心行动,责任感不断增强。由于我校环保教育活动的逐步向外延伸,使得环保教育辐射面逐步扩大,一些企业、社会团体也积极参与环保实践项目的资助,我校绿色校园教育活动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和大力支持。
湿地使者走进“升金湖”
“这项活动办得很好,一定要继续办下去!”前联合国人事司副司长翁盈盈女士来到我校访问时高兴地说了这样一句话。司长表示,希望我校湿地使者活动能够长久的继续下去,并期待有更多好的表现。
今年初夏,我校环境科学学院组织了一支湿地使者行动队,这是我校第一次湿地使者行动,同学们背负的责任和压力很大。在经过精心细致的准备过后,21位湿地小使者,带着喜悦的心情,终于走进了池州市东至县的“升金湖”保护区。
申报历尽艰辛
活动负责人胡翀豪告诉我们他自己家正好住在升金湖附近,为把活动办好,今年趁着端午节的假期,他赶回了老家。胡翀豪先找到升金湖保护区管理局,继而又找到池州林业局,最后又找到了安徽省自然保护管理站。途中历尽波折。他自己还到升金湖做了先期的实地考察,最后加上从网上找到论文学报,补全了全部的材料。终于把报名表电子版发了出去,这时已经是下午1点40多,离下午两点的报名截止时间不到20分钟。
准备期间,胡翀豪还向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综合处邓侃处长发出了申报请求,没想到处长竟然给他回了两封邮件。并在其中一封信中说道:“谢谢你们对湿地使者行动的参与与支持,希望今后我们能够更多的加强交流和沟通。”处长还热情的推荐,安徽湿地办顾长明处长是一个非常热心和敬业的同志,希望胡翀豪能够多多与顾处长联络。“邓侃处长的回信太突然了,我感到很意外,也很兴奋。”胡翀豪很自豪的说。
担忧中期待未来在所有的准备工作完成后,队友们便开始整装待发了,开始了他们真正意义上的旅途.
活动的第一天,他们前往升金湖保护区。当同学们走在升金湖大桥上的时候,从桥上往下看,竟惊奇的发现湖面几乎全部被鱼网包围分割。湿地使者赵云一脸气愤的说,如果人们继续对升金湖过分利用,对升金湖的保护意识匮乏,升金湖——这个珍稀鸟类的天堂不久会受到毁灭性的灾难。她不禁为可爱的鸟儿感到担忧,更为人类自己的未来感到担忧。
目睹了湿地很多区域被严重破坏,小使者们更加感觉到加强环保宣传的重要性。在水质调研结束之后,他们便马不停蹄的开始在升金湖周边4所中学开展环保教育活动。
“值得说的是,在开展生态知识竞赛时,我们感到很意外,因为竞赛的教室里挤满了人,有学生也有家长,最后很多人都被挤到教室外面了。”另一位湿地使者邢坤笑道,脸上溢满了快乐。
一定要继续办下去
在环保教育活动结束之后,湿地使者活动也即将告一段落,提及活动达到的效果,负责人胡翀豪调侃道:“我去湖边的小店里买东西,小店老板竟然一眼就认出我来了。”目前,他们已经在那里建立了环保教育和宣讲团培训两个基地,并打算以大渡口中学为中心,联合主办方和周围四个中学,将活动进行到底。
回校后,听到学校领导也非常支持这项行动,小使者们很兴奋。“领导的支持给了我们信心,我们一定会继续办下去的!”胡翀豪最后用这句话概括了活动的现在与未来。
爱心传递:与黑夜同行
还记得今年三月中旬的那些夜里,江风钻进衣袖依旧感觉到刺骨,路上行人很少,大多也都蜷缩着身子,步伐匆匆。
然而,安徽师范大学新雷锋青年志愿者协会每晚都有二十多名志愿者八点准时在一食堂门口集合,等了解任务后,兵分几路,朝着一幢幢再过不久就将熄灭的宿舍楼走去……
此行的目的是赶在大四学生离校之前向他们公开募集用实用性的书籍、热水瓶、棉被、畚箕、扫帚等生活用品和旧书,同时把这些募集到的物品捐赠给每届家庭经济情况较困难的新生,让他们感受到师大的温暖。至今,这项活动已经伴随着协会一同走过了两年的时光,并且还将一直持续下去。
协会起初决定举办这项活动,是因为从以往看来,每年学生毕业时,有些东西很难搬离学校,他们会选择丢弃或者是做出一些不文明的举动,例如乱砸热水瓶、烧棉被、乱扔其它生活用品等,与其让这样的情况发生,还不如实现废物利用。经过2008年的一次尝试,活动收到了不错的效果。09年的三月,毕业生文明离校爱心传递活动依旧如期举行。
活动每次持续半个月左右。那些日子,志愿者们穿梭在黑夜之间,叩响一扇扇门,送去一份份传单,满怀成就的拖回一袋袋物品,这些东西后来成了贫困新生在师大得到的第一笔资助。这项每学年结束前两个月例行的活动,已经成为了新雷锋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又一张明片。
作为新雷锋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一名理事,我能够感到这样的工作是需要我们每个成员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志愿者每天晚上拖着麻袋,挨个敲响毕业生宿舍的房门,询问有没有符合条件的物品可以募捐。碰见没人在的寝室,就会从门缝里插进我们的传单,希望他们可以看到消息后及时和协会取得联系。同时,食堂和协会办公室门口都粘贴了海报,介绍募捐的相关情况,办公室每天也都安排了志愿者值班。募捐来的物品总是很杂乱,志愿者们每天都会抽空去整理,并且分门别类摆放着,新生开学的时候,只要拿着相关证明就可以去新雷锋办公室领取。
参与环保的方式多种多样,践行环保的形式丰富多彩,新雷锋青年志愿者协会作为一个新生的社团,依据其独特的志愿服务理念,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实现着建设节约型校园的理想。
爱心回收站:传播环保理念爱心回收站:传播环保理念
有这样一群人,做着最平凡的小事,用实际行动为校园的环保贡献自己的力量,有这样一群人,怀揣着一颗朴实而真诚的心,真正把环保付诸实践。也许他们的力量不足够强大,但是他们在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时,已经为我们美丽的校园涂上了一抹动人的绿色。他们,就是政法学院07法学的学子。
政法学院07法学“爱心回收站”成立近两年来,坚持在宿舍楼下摆放废弃电池回收箱,定期组织学生在校园里捡拾果皮纸屑,食品袋等废弃物,并深入了学生寝室回收垃圾,宣传爱心环保理念。与别的社团不同,“爱心回收站”作为一个学生自发的组织,在开展活动等方面比较困难。当回忆起“爱心回收站”成立之初的情景时,作为站长之一的张卫东同学说道:“看到我们寝室阳台上堆积了许多矿泉水瓶和纸箱之类的废品时,我就想与其把这些当垃圾扔掉,还不如把他们都积攒回收起来,也许还能变废为宝。”当时,我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就写了封倡议书贴在宿舍楼下的黑板上,希望有更多人响应,一起加入我们这个团体。”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很渺小,当了解到张同学的想法后,他们班的一名叫王海云的女生也积极地加入了进来。但是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起初,响应的同学比较少。一方面,大家对他们做的活动不太理解;另一方面,对于他们将回收废品所得的用途存在着质疑。
后来,在老师的支持和班委的号召下,“爱心回收站”慢慢地走进了同学们中间,大家都积极主动参与这项环保活动中来,使它从一个小班的活动扩展到全系,甚至整个学院。
为了更好的开展活动,他们还成立了志愿者小组,由07法学每个小班选出的2名代表,及各班生活委员组成,主要负责每次到宿舍楼回收废品的分工。大约每两个月他们就深入宿舍楼各寝室收集废品,然后再联系废品收购者卖掉它们。男生主动承担起了搬运废品的重任,许多女生也不甘示弱,用三轮车推起庞大的废品袋,他们没有理会旁人不解的眼光,只专注地做着自己的工作……
他们的环保举动不仅在学校里有了一定的影响力,而且在校外也得到了延伸。他们加入了学院与芜湖市三山区人民检察院建立“关爱留守子女教育园地”的爱心行动中,将回收所得的经费资助给三山区的4名贫困家庭的留守儿童,为他们的学业提供一定的帮助。去年,他们还为四川灾区捐款100多元,表达了对灾区孤儿的关爱。“环保和爱心是紧密相连的,虽然我们捐的钱不多,但是我们的心意到了,我们只想尽自己的一份力,不管它多么渺小,多么微薄!”07法学的一名生活委员如是说。
如今,他们都已步入大三,学业变得更加紧张,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经营“爱心回收站”, “平时我们就一点点地积累,到需要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拿出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大家都觉得做这样的事再自然再普通不过了。”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的沈传隆同学觉得这就是支持他们把回收活动做下去的动力。
“非常感人,超过预期的想象,师大领导老师对教育、环保含义的理解非常深刻。”翁司长对师大环保实践活动很满意,她始终希望,同学们能够将对环保的那份热情继续下去,在实践中展望未来。
从“保护母亲河”环保志愿活动到长江水质调查活动,再到今年夏天的湿地使者行动,一路走来,师大的环保教育实践活动从未停止过它的脚步。司长语重心长的告诫学子们,不能将环保只停留在口头上,要有行为上的环保,我们的行为要影响到周围更多的人,校园要安静、要节约。
正如翁司长所期待的那样,在不久的未来,师大将依然坚持在“行为上环保”:打造爱心环保活动品牌,用爱心来宣传环保的理念,使同学们在环保的同时彰显着自己的爱心。同时培养环保骨干分子、扎实做好各项环保合作项目,并将继续寻求社会的广泛的支持。翁司长夫妇很开心的告诉我们,他们愿意联系更多热心环保的人士继续关心和支持师大的“环保教育进校园”项目。
今年的“湿地使者”行动第三期活动,即将参加明年“世界湿地日”2009湿地使者行动全国总评比。这对每一个师大学子来说,都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它将激励学子们在今后的环保行动中,积极投身进去,不断壮大师大的环保力量。师大的环保教育实践也将会一直继续下去…… (聂丽君 储 赟 程 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