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祖同教授是安徽省桐城市人。1961年毕业于安徽大学物理系。现任安徽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理论物理教学与研究工作。尤其在二维系统计热力学性质,高压熔解规律和固体态方程等方面的研究有较深的造诣。多年来,辛勤耕耘,为国家培养出众多人才。个人曾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四等奖,并获首届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师教师奖三等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50余篇,合作著书四部。曾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确认为1992—1993年度“世界名人”,简历收入该中心出版的《世界名人录》、《国际有成就的男子名人录》等五种名人录中。1993年起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上世纪的风雨转型
文革期间,很多教师都加入了上山下乡运动。改革开放后,学校立即调整了办学政策,形成了一股自由的学术氛围。高考的政策又恢复了,而曾一度滞缓的教学又欣欣向荣起来。但当时有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77届的学生年龄从18岁到20岁都有分布。”严教授这样回忆道。当时学校的教学方法是一位主讲老师带四个助教,由主讲教师负责教学上的相关事宜并培养助教。当时严教授还是一名助教,助教的工作并不像现在这么轻松。当时的他不但要备课,还要去做学生的试卷以平衡试卷难度,除此以外,一周还要批改两个班的本子。“学校十分重视教师的培养。”备课的笔记都要由主讲教师批改一遍(配视频资料图片)。
杜宜瑾老师(后为校长)也曾与他深夜约谈,讨论学术问题。当时的教务长许用思(后为校长)随机地去教室听助教讲课,这就要求老师们每一堂课都要悉心准备。教授谈到这一点无不感慨。“许主任他能记住500多个老师的名字,期中做检查,期末抓纪律”
自由的学术氛围
改革开放后,学校倡导投稿自由的风气。在学校理科类资源较为匮乏的情况下,严教授和同事还是做起了科研。严教授回忆说:“以前的计算都是对数表和用算盘算出来的。有很多理论都是借助外国人的数据验证后得到的。理科的东西要和国际上接轨,所以论文也要自己翻译成不同的外文。”这在今天是无法想象的。严教授回忆当时也不忘总结几点经验。
严教授记得第一篇翻译成英、美、德语的论文在SCI类的杂志上发表时的情景,以后便一发不可收。与此同时,严教授也欣慰地看到了师大的学术新人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几十年的风雨沧桑,几十年的硕果累累,严教授见证了这个世纪的安徽师范大学的进步。
桃李满天下
几十年来,他教过的学生无法统计,受过他教诲的学生遍布海内外,许多人已成为著名学者,真正是“桃李满天下”。教授的学生中不乏齐飞、陈庆虎这样的佼佼者,他们各自在重要的岗位上担任职务,为国家做出贡献。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是严教授的真实写照——他既在教学方面上讲究严谨又在自己的学术上开拓创新,这样的精神也成为下一代们自我激励的准则。
桃李芬芳,沃春风遍野;梧桐苍苍,荫行知万道。一代一代的老师含辛茹苦,培养出一代一代的学生成绩斐然。岁月荏苒,年轮反复叠加,伴一代人长成参天模样;时光无声,自有风雨话沧桑。(文/李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