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待定栏目 > 专题特稿 > 正文

寻访师大记忆

来源: | 发布日期:2013-12-19

有一座城,美丽古朴,有一座学府,文思丰蕴。悠悠晚钟,在耳畔回响。那些关于安徽师范大学的点滴涌动在每个师大人的脑海里,过去的故事,鲜活的场景,熟悉的人,都是安徽师范大学隐形的回忆。

播撒汗水的农场

在文革期间,师大校园也刮起了一场劳动改造的潮流。文化教育课基本上就停了,都响应了党中央的号召,普遍投入到劳动实践中去。师大也建起了两座农场,一座离学校很远,一座就在学校旁边。曾经站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的教授们和讲台下认真听讲的同学们都变成了地里面的庄稼汉,食堂里面的掌勺人。辛苦的劳作让大家都是身心俱疲,但是当时的政策趋势,大家都是迫于无奈,其实没有人更比他们渴望知识的熏陶,精神粮食才是他们真正的需要。

赭山校区的老校门

其实,现在赭山校区的校门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的。早在许多年前,师大是没有像现在这般气势宏伟的校门的,而是简简单单的从校园里面通出来的一条弯曲石子小路。现在那条石子小路的尽头就是普通的围墙了,丝毫也看不出当年的模样,但是当年的旧校门的样子在老一辈师大人的脑海里依旧清晰,没有半点模糊!

然而,在新校门建成的刹那,安徽师范大学就以一个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眼前。

太极洞墓之谜

这是师大历史上一位优秀的教授卢村禾教授的故事。他去世之后并没有荣归故里,而是葬在了著名的旅游景区——太极洞。

卢教授学识渊博,风度翩翩,文笔优美,口才极佳。毕生致力于旅游业的发展。而当时的太极洞还处于未开发状态,当地政府正是请的我们卢教授作为景区开发的总负责人。卢教授毫不推辞,工作兢兢业业,由他带领的开发小组经过实地考察,讨论研究,模拟开发等环节终于为世人打造出一个环境清幽,风景宜人的太极洞景区。这也丰富了当地的旅游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为当地创造了经济和文化财富。

可惜的是,他在太极洞景区开发后不久就去世了。当地政府为了纪念这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就极力向他的家人要求,希望将他葬在太极洞景区,所以这就有了太极洞的墓。

老一辈师大人的心态

师大,历来以学术氛围浓厚而著称,不论是以前的师大,还是在现在赭山和花津两个建筑风格截然不同的校区里,都挥洒着许许多多师大人的辛勤努力的汗水。

现在赭山校区的教师宿舍里住着许多退休的老教师,他们都是为师大的发展默默作出贡献的老一辈师大人。现在的他们,大多都是校关工委的成员,每学期都会在关工委的组织下进行义务宣讲,把他们的知识传递下去,把师大精神传递下去。以国旅学院退休教师周厚勋教授的话来说,他的心态就是:净化心理,锻炼身体,充实脑筋,奉献余生。

由此观之,真是由于老一辈师大人的无私奉献,才让如今的师大散发着摄人的光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师大人努力奋斗,奉献终身。(文/校大学生记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