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原安徽大学历史系的老教授,管定绪教授在谈起师大史话时,显得神采飞扬,激情洋溢。
管定绪教授少年时,便在老安大度过了青葱的学生时代,后来又在师大任教四十余年,对师大自然寄寓了深厚的感情。带着这般特殊的情感,又多年从事历史研究、参与了师大校史的编纂工作,有关师大的掌故,老先生不但印象深刻,而且出于多年执教的原因,他更愿意从学生身上进行挖掘。
越是久远的记忆,越是刻骨铭心。管老先生首先便提起了1953年的师大。那时,老先生还是时称安徽大学的安师大历史系一名学生。而就在那一年,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宣传土改政策的高素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无数青年学生积极地响应了号召,自愿地加入了土改政策宣传队伍。而在当时的安徽大学,也出现了尚未毕业的学生提前毕业、参与到宣传大军的情况。原应于1954年毕业的管老也是其中一员,亲身见证了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当年有一百来学生像这样提前毕业,被分配到全省各地进行土改宣传。”管老回忆道。那是一个将满腔热血尽情挥洒的时代,师大学子们为了更及时地向祖国奉献力量,毅然地舍弃了小我的利益。在为期一年的土改工作中历练着自我。这短短的一年里,无数青年们谱写着祖国崛起的伟大赞歌,这其中,也承载着师大学子们无悔的青春记忆。
毕业后的管老,在师大历史系留校任教。在从五十年代直至1995年退休的四十余年教学生涯里,亲自参与了校史编纂的他,经历了师大的种种变迁。直到现在,他依旧见证着师大的点滴变化。“现在的师大,学风依旧那么好。”管老欣喜地说。关注师大的五十余载中,同学的纯朴学风给管老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我从当年的学生团支部书记,到后来做教授,师大不断变化,向前迈进着,但学生们勤学好问这一点却一直不变。学生们起早,站在赭山脚下背单词;晚上我到学生寝室里走访,他们还在寝室里讨论题目……我们当老师的都看在眼里。这是师大的精神!”老先生难掩激动。
数十年间,师大历史系也几经易名:“历史社会学系”、“社会学院”,最终于2010年定名为现在的“历史与社会学院”。“历史终究是要推动社会发展的。”管老说,“历史系的更名,表现的不仅仅是在名头上的变化,更主要的是教学思想的改革,展现了我们与时俱进的精神。”出于历史学者治学的严谨习惯,老先生对于很多问题,并不愿过多地谈自己的看法。“看看校史吧,你会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答案。”老先生鼓励道,“你们‘寻找师大记忆’这一创想,不正是要透过历史,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吗?”(文/刘凯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