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专家,92岁的周承昭教授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得多,作为师大历史的“见证人”,向记者讲述师大的故事。
“师大是省内其他高校的老祖宗”
自1969年安徽师范大学由合肥师范学院和皖南大学合并后,周教授就从合肥师范学院转到安徽师范大学,那时的学校很简陋,规模很小,很多建筑也都很差。谈起那段历史,老人强调安徽师范大学对省内高等学校的建立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1949年前,安徽师范大学在安徽省内是高等学校的一面旗帜,而且是独一无二的。1949年后,教育大发展,成立很多高等学校,严格讲安徽省其他高等大学岀源地都是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所有学校成立的的工作模制。“那边的学校都是我们学校派人去的,分配人去筹建,送去了甘露和教师,在安徽有着特殊地位。像安徽大学,劳动大学(当年的共产主义大学),安庆师范学院,阜阳师范学院,淮北师范学院等就是我校辅助建立的,可以说安师大是省内其他高校的老祖宗。”说到这里,周教授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我们学校是很辉煌的,很多人对我们学校注意不够,不太重视,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历史。这可不是因为我在师范大学,它才辉煌。师大人嘛,得好好重视。”
安徽师范大学也对安徽中等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全省各个县市中等学校的语文老师包括中等学校许多校长和教导处主任多数都毕业于师大。“有一年,我带领研究生去实习,在那个县很多学校的校长和老师都是合肥师范学院毕业的。”
“我们的教学质量是第一流的”
当时的合肥师范学院毕业生很多,遍布全省的各个地方。语文课程几乎被包掉了,其他学科也很多。那时的师大做了一件好事。即学生毕业之后,每一年或每两年,就派一批人到各个县市去了解我们的毕业生在当地方工作情况,有时候也组织校友座谈,谈谈工作中情况和困难。另外出去的毕业生在教学中出现了问题,学校就帮助补救、加强,当时叫做“补缺补弱。
对于当时学校的这个传统,周教授至今仍赞不绝口。学校对毕业同学始终负责,经常联系,关心他们。对他们的教学工作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针对中学教学的改进和推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的教学质量是第一流的”
安徽师范大学很重视教学,把教学工作放在第一位。文革之后,北京、上海很多高等学校,很多教授都去搞“科研”,结果教学成为第二位,教授们都不上课,经常参加课外活动。课就由讲师、助教来讲,而当时安师大教授们都正常上课。那时的安徽大学党委书记方志明喜欢听周老理论课,并一堂不落,他说:不听周教授这个课,高等教育都没法办。”
讲到文革期间在宣城农场的时光时,他提到一个老教授的放牛趣事。在那边劳动时,自有个老教师放牛,牛在跑的时候,他拉不住牛,就跟在牛后面跑,牛往稻田里跑,这一跑不得了,破坏了当时的生产,马上就有人汇报给农场党委书记,党委书记大发脾气,说:‘怎么会出现这个问题,还没改造好啊。’就把老教师找去了,书记一看到他,平时很有修养的一个人,现在却满身泥土,脏兮兮的,书记顿时就没话讲了。
周老师和他的学生们
谈及到周教授自己的学生,他回忆起两个令他印象特别深刻的学生。一个叫王庆幡,他是师大中文系毕业的,在文化大革命中,有一天,他在合肥街上街上看到别人武斗,斗争很激烈,他感到很反感。后来王庆幡跟对象说及并批评了这件事,哪知道那个女同学不谨慎,信被别人看到了,就被下放到乡下去了。
虽然当时的条件很艰苦,但王庆幡仍不忘学习,后来他决定考研究生,于是找到周老。当时的场景老教授至今仍历历在目:由于营养不良,王庆幡一进教授家门就晕倒了,教授和老伴扶他到床上,做了糖包蛋和其他吃的喂给他吃,这才恢复了过来。后来在周老的帮助下,王庆幡考上了研究生,毕业后在北京工作。“十几年我去北京开会他特意过来看了我,后来就没有消息了。”
钱年孙是周老另外一名爱徒。在师大毕业后不想当中学教师,想考研究生。很多同学都想分配到一个好学校,他的想法不一样,去了一个芜湖郊区,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后来他找到我,想学外语,后来我就给他介绍了外语系的管必红(现在移民美国,1998年作为费城独立广场升起五星红旗的第一人而享誉全国)老师教他外语。
然而恰恰在考试前,钱年孙被告知报名结束了,本想考文学的他就改考了外语。结果,在合肥将近住了一个月的时间,通过发奋学习最终考上了。后来在安徽文学院研究组工作并成为所长,并成为全国人大代表。教授的老相册里至今还保存着钱年孙一家来看望老人时的合影。
在统一战线工作的日子里
周教授曾任民革市委副主委。“安师大统战工作做的很不错,领导比较重视。每个季度,都要召开一次校内各民主党派负责人会议,通报学校情况,征求大家意见,透明度也很大。从多党合作进程来看,我们学校做的是很不错的”。
文革之后,逐渐恢复政协和民主党派工作,各个部门的支部也要恢复,就建立了大学支部,以安师大为中心,就组织起来了。以后教授就陆续参加了民革市委会工作、市政协工作、祖国统一工作,后来又参加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工作,统战研究会工作。
不过,随着后来其他学校发展,合工大的统战工作就成为了省内高等学校中最好的了。但教授对学校的工作仍持肯定态度,“无论如何,我们学校统战工作支持芜湖市统战工作,这点是很了不起的。”
文革之后,针对全市很多工人、市民不识字的问题,芜湖市要求统战委开办中山学校,普及基础教育,周承昭教授担任学校第一任校长。学校办起来之后,很多工人都积极参加,这对工厂工人文化水平的提高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对于当时芜湖市很多会计不会记账的问题,教授发动了很多民主党派在银行工作的党员,开设了会计班,这使得当时芜湖市会计行业面貌大为改善。
采访结束合影前,现年92岁的老教授特意回房间换了身衣服,用梳子仔细梳了梳头发,“我这身打扮可不太合适!”(文/洪雨 万君 张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