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些老同志对老校区很有感情,很多人回来时都要到这里看看……”教育学院的杨教授回忆从他58年考入合肥师范学院,到如今的这几十年安师大时光,不禁感慨道。
捍卫——“是我们的校史!”
五十年代时的安师大在京沪一带都颇负盛名,仅次于上海同济大学。解放后,经过1953年的调整,54年学校分为了农学院和安徽师范学院。因为省会在合肥,所以学校想逐渐地迁往合肥,以取得更好的发展。于是在56年,中文、历史等文科院系迁到合肥,成立了合肥师范学院。58年“大跃进”时期,省委决定在那里单独成立一个正规的大学,于是部分物理系师生调入了新建的合肥大学。同年,9月16日,毛泽东到合肥大学视察,他觉得“合肥”名气太小,便在题字的时候将其改为“安徽大学”。
但到了1970年,中央下达了“一号备战”文件,领导干部要下放到地方,合肥师范学院不能再在省会待下去,便来到了今天的芜湖。当时正处“文化大革命”时期,因为“打倒刘少奇”的错误,由刘少奇同志题名的“皖南大学”被改成了“安徽工农大学”。所以合肥师范学院迁回来后和“安徽工农大学”合并了。当时的校址就是如今的老校区一带。杨教授也是70年随学校一起来到芜湖的。这一来,到如今,就在这儿过了43年。
回忆起那段时间,迁校的情景仍在杨教授的脑海中保存着。“不到一个月,就全部搬回来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搬迁学校这等大事,并没有很好的规划,求的只是速度。于是两个学校在同一块地方合并后,就出现了人多房少的拥挤现象,教师甚至要在操场上搭棚住。另一方面,因为搬得太急,许多资料、图书也在这一过程中丢失了。在那个混乱的年代,这些东西很难保住,甚至有不少是被来教学楼开批斗会的人随意拿走的。这种遗失实为可惜可叹。
对于这段曲折的校史,杨教授不仅铭记着,而且他对历史的求实态度始终是坚定不移的。“所以呀,安大是把我们的校史拉到了它那里!”提到安徽大学“窃用”师大校史的事,杨教授仍为之忿忿不平。“82年修校史时,我看到安大用我们的校史就想给它勾掉。”但是后来为了不和安大关系搞太僵,学校没能阻止住安大用我们的校史。“安大是有了名字后才正的。但是54年在合肥建的农学院是正统的,就是现在安徽农业大学。”
守护——学生读书的地方
安师大49年选择在芜湖镜湖区建立学校,是经历了多方面的筹办,才确立下来的。当时的赭山校区一带,还是郊区。那时的校区面积不小,“一直到芜湖饭店,连现在的九华山广场也是我们的。”可学校在发展,芜湖市也在发展。芜湖市为了发展,拆平房、盖楼房搞建设……于是那时学校的九号楼便被拆了,它所在的位置也就是今天的九华山广场。学校用以和市区隔开的围墙,也在芜湖市建设的过程中经历了不少“修”和“拆”的折腾。师大本修好的围墙在文革中被毁,学校面积也在被芜湖市的建设挤压变小。为了守护住老校区的地,当时的魏心一校长等校领导,多次和市里协商,坚持不退让学校修好的围墙,这才保护住这片土地。魏心一先生一直关心着学校的发展,在后来市里要求“东大门向后移”一事中也起了重要作用,使学校大门得以保住,也就守住了学生读书的地方。“要给大学留空间,给大学生一个像样的读书的地方。”杨教授在解释为什么要保护老校区时这样说道。
保持——需“握紧”的教与学
从杨老58年入校到现在,50多年的时间,他亲身经历了学校的种种变化。在回忆教科院的发展时,杨教授说学校也许没出太多大人物,但走出了不少学者。教育系也有很多知名的作家和教授,他们许多人甚至是留洋回来的,学识很高。对于今天的师生们来说,应该向他们学习,做学问不能浮躁,一定要用认真的态度对待。
至于学校培养学生的方法,“各个学院有各个学院的一套方法,但基本的东西是要扣紧的。”学校不管处于什么样的时代,都要紧抓教学。在杨教授上学的那个时代,劳动顶了学习的一大半,师生们总是被拉去劳动,这就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不过,教育的基本环节学校还是一直抓着,没有放松。在表示“教学环节才是基础环节”的同时,杨教授也谈到了注意实践与学习的安排比例问题,大学生也要投身实践,不能做“书呆子”。
“现在的学生活泼多了。”最后,在问到今昔学生有什么明显区别时,杨老回想了一番说,当时的学生比较朴实,学习认真得很,但现在的学生都有些浮躁了。这不排除时代变迁的原因,但他还是希望学生能踏踏实实地做学问。(文/校大学生记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