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真实安徽师范大学,书写悠久八十五年校史。为了搜集校史资料,更好感知师大历史,7月2日开始,文学院太阳话剧社校史话剧团队成功开展了为期四天的采访离退休老教授活动。
卯足干劲 做好前期准备
活动开始之前,团队首先和校关工委取得联系,初步确定了受访教授名单。在队长陶婷婷的安排下,团队成员分为四组,每组全权负责四位教授的采访工作,包括现场采访、文字资料整理和视频制作加工。在采访工作开始之前,为保证工作有序进行,队员们进行了采访、礼仪、文字资料记录整理工作的培训。当天采访的教授队员们也提前一天与其取得联系,确认采访时间和地点,梳理受访教授的资料,确定采访的内容。大家伙儿都卯足了干劲,兴致勃勃地准备采访工作。
风雨无阻 探寻师大记忆
7月2日下午3:00,太阳剧社校史话剧实践团队第三小组对李运明教授的采访在安徽师范大学赭山校区中国诗学研究中心进行,采访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李运明教授帮助同学们梳理了校史脉络,兴致昂扬地讲述了 “一位校长、两个亮点、三个重大转折点、七次校名变迁”,采访末尾,李运明教授还表示愿意担任太阳话剧社校史话剧的总顾问,这让采访的同学们感动不已。作为安徽师范大学校史书的主编,李运明教授的热情指导为校史资料整理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其他老教授们在校工作生活多年,他们丰富的历史知识亦让团队受益匪浅。校生科院关工委的副主任李沛儒教授是1972年来校的工农兵学员,他为同学们着重介绍了文革时期的安师大历史;校关工委副主任、教科院原教育系主任杨克贵教授与同学们共话师大知名校友——全国八大词家宛敏灏、著名语言学家张涤华、《文心雕龙》研究专家祖保泉等老先生,他们都为我校教学发展做过杰出贡献;教科院退休教授林若男教授结合自己的个人生命体验,述说了自己的教职生涯,传达了校史的文化内涵,给采访的同学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师大印记。
此外,包括校纪委副书记陈文兵老师、原师大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袁起河老师等在内的老教授们都给予了团队帮助,他们不约而同肯定了太阳剧社关于校史话剧的暑期社会实践,与同学们分享了他们对于校史的深刻理解与感悟。队员们在校史上的疑问和迷惑老教授们都会耐心详细地一一回应,并鼓励同学们积极寻找校史的闪光点,传承师大精神,谨记“厚德、重教、博学、笃行”的师大校训,将师大的魅力尽呈于舞台之上。采访的那几天,芜湖市正处于梅雨期,但队员们风雨无阻,提着送给老人的水果赶赴老校区进行采访。辛苦付出终有收获,在老人们的述说下,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变迁的详细状况在团队成员的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
春风雨露 收获别样感悟
第三小组的韦伍云十分感谢这些和蔼可亲的教授们,“长者的语言平实朴素,极具力量而发人深省,感人至深。我学到的东西远远不止校史知识!”老教授们大多是耄耋老人,那份自己独有的人生体验蕴含在校史的叙说中,娓娓道来,让队员们如坐春风。在认真地聆听和有针对性的提问中,团队成员不仅了解了校史的发展脉络,重要人物,突出事件;还感受到了学者的智慧,长者的关怀,师者的诲人不倦。
走进师大,探寻校史的故事。本次暑期社会实践依托安徽师范大学2013年校园文化创新传新项目——安徽师范大学校史艺术创作,以太阳话剧社校史话剧主创人员为主组成暑期社会实践的团队,进行校史话剧艺术创作的前期准备工作。此次采访安徽师范大学老教授便是这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期的采访刚刚结束,校史话剧团队便马不停蹄地整理出完整的文字、音频、视频资料,为校史话剧创作提供充足的材料。(文/姚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