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我们启程的第一站,来到了上海吴淞市政建设有限公司。出发的时候天空飘起了雨,我们决定去工人们的办公室采访他们。
明星农民工——李福全
第一眼看到他,他满脸都是笑容,虽说也是一个“名人”,多次接受宝山电视台的采访,但是丝毫没有架子。看到一群学生,亲切地上来迎接,还热情地打招呼。他,就是李福全。
李福全来自丝绸之城——四川南充,今年39岁,已经在上海这片土地挥洒了十年的汗水。李师傅的名字一次次地出现在荣誉证书上——2008至2012年度上海吴淞市政建设有限公司“优秀员工”称号;2010—2011年度上海市农民工先进个人;2012年上海市政公路养护企业立功竞赛活动中荣获“优秀养护农民工”称号。也许看到这里你会问,李师傅到底是做什么工作的?能做得这样出色?其实,李师傅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修护下水管道的工人。
李师傅告诉记者,他们的工作没有单独的休息日,非常灵活,一般每天都有活儿。没有工作的时候便休息。下水管道完好的时候,你能看见他们的身影,因为他们要定期检查养护管道;下水道受损的时候,你也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要及时修理,确保下水管道安全畅通;当城市内涝发生的时候,你还是会看到他们的身影,一位位任劳任怨的红衣工人打开一个个排水盖,排泄地面积水。李师傅说,这份工作,没有想象中得那么累,但是下水管道比想象中要脏很多,但是,他很热爱这份职业。也许三千多元的收入在上海不算多,但是兢兢业业的努力求得一份安稳,一份宁静。
李师傅的妻子也在上海务工,是一家宾馆的前台。夫妻俩一起在上海打拼,四川老家还有老母亲带着孩子生活。其实李师傅很想把家人接到上海一起生活,特别是希望孩子能在这样好的环境里成长,但是户籍这道门槛让一切变得困难。孩子今年15岁了,正在读初三,眼下面临着中考。首先孩子因为是外来人口在上海上学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一直都在老家生活。但是李师傅也看到了希望,上海对外来务工人员有新的优惠政策——居住证“积分制”。一张张荣誉证书让李师傅换得了很多积分,他期待着自己能够通过不懈的努力换得更多的积分,能在上海享受更多优质的公共服务待遇,把家人都接来上海,过着团团圆圆的日子。
“要说愿望、梦想啥的,在咱们这个岗位上,就好好干呗,一直干下去。”当记者问及李师傅心中的梦时,最朴实的回答道出心中最简单的梦想。李师傅笑着说要一直做下水管道工人,直到退休。孩子是父母最大的牵挂,李师傅夫妻俩在外奔波,最主要的还是为了孩子。孩子健康快乐平安地成长,好好学习,将来成大器,也是李师傅毕生的期望。
闲不住的师傅——周大叔
周大叔是上海市政养护公司的一名老员工了,他们一个队大概有十五人,常年负责宝山区某块路段的市政养护。一座大桥下搭起的一排简易木板房就是他们称之为“家”的地方,周大叔每年只有春节才会回自己的河南信阳老家一趟,在上海的这十年里,他几乎将所有日子都安放在了这座大桥下和那段路上。对于他来说,这样的工作让他的生活乐呵了许多。
修路,通下水管道几乎是大叔工作的全部内容,听起来,这份差事不算劳累。但也不像想象的那么轻松。大叔称修路是缝补,他告诉记者,这么长的路段,几乎天天都有被车压坏的地儿,“旧伤”还未痊愈,“新伤”就又产生了,就这样,缝缝补补,十年过去了。旁边有个小伙子打趣说这日子过得跟“复读机”一样,可从大叔憨厚的言谈中,能体会到他在这“平凡的日子中”咂出的滋味。
周大叔今年已经60岁了,两个儿子早已成家立业,一个在开车,一个在做生意,大孙子都已经14岁,生活的重担早就卸下来了。到了“退休”年龄,依然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岗位,工作不再只是为了挣钱养家。大叔说自个儿现在身体好着呢,要真闲下来,才会闲出一身病。
回老家去,也没什么可干,信阳老家的地早被政府征去建成了厂子,一亩地三万块,村子里上了年纪的人,天天就喝喝茶,到打打牌,日子过得倒也惬意,可大叔在讲到这种生活的时候却并无半分艳羡,他说太闲的日子过得急人,身体得不到锻炼,前些天,附近还有人看中了他的踏实憨厚,想让他接一份儿看大门的差事,儿子也早有意,不想让他在这工地干了,毕竟年纪大了,不能天天扛那风吹日晒雨淋的日子。可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享福日子,不是周大叔想要的,他依旧坚持自己的老本行。
看个大门,读读书,看看报,这些个“文化人”的日子,周大叔觉得自己过不惯,也过不来,大叔说自己初中毕业这么多年了,学的东西早丢掉了,要做那些“费脑子”的事儿才是真累呢,三十个岁左右就一个人外出打工,到现在快三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大部分地方,他几乎都去过,年过半百的时候儿,经老乡介绍来到这个上海市政养护公司,就不想再折腾了,就在这儿安下心来干了十年,工作已经似乎成了周大叔生活的一个最大的习惯,他“不以为苦反以为乐”,“真闲下来,身体就得不到锻炼了”大叔说,看着他说这话时,那略带认真严肃的劲儿,让人忍俊不禁。
大叔这简单、“复读机”似的日子,过出了点儿“禅”的味道,守的是自个儿心中的那份儿“清风明月”。自得其乐的态度让日子过得如细水长流,这一切都贵在一个“安”字,令人羡慕。
坚持奋斗的外来人——王师傅
“那时候两个孩子还小,还在读书,家里地又不多,一家人吃喝都不够,没办法啊,只有出来打工了。”王师傅回忆到。王师傅今年53岁了,四川人,在上海打工已经有十几个年头,在这个公司工作也有七年了。记者采访得知,由于国家征收土地政策,王师傅他们的土地都被征收,虽然有补贴,但远远不够一家人的日常生活开支。为了一家人的生活,王师傅只有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挣钱。
王师傅有一儿一女,他们现在也都在上海打工,儿子已成家,也有了两个孩子、想想刚打工那会的生活,还真的很苦。“那时候又不像现在有手机,想打个电话回家都要去找人借电话。”王师傅说道,“想家啊,刚来上海那会尤其想家,可要赚钱啊又能怎么办。”王师傅那年刚来上海时,人生地不熟,工作又累,有时候一天还只有二三十块钱,省吃省喝,还要给家里寄一部分钱,虽然辛苦,但想到是为了家庭能够更幸福,忍忍也就过去了。
即使是赶不上年夜饭还要赶紧赶回来工作,他们也一定要回家过年。“那时候儿子女儿刚出来,他们过年回家早,我和我老婆子两个人大年初一才坐上火车回家过的年,大年初五又得赶回上海工作,虽然时间抢,但回家过年开心啊。”当记者问到回家过年的问题时,王师傅笑得尤其开心。他说:“只有前年一家老小都在上海时才没有回家过年,其余每年都回家了,为了一家人团圆啊。”王师傅他们一般要在腊月二十七八才会放假,由于不会上网买票,抽空去火车站买票时,年前两天的票都被抢光了,就只有买年后的票回家,这已经成为了常态。
王师傅妻子儿媳现在是在四川老家县城租房子照顾两个孙子。“老家房子没有了,全都被拆了,那边在建新房子,我们家分了三套,儿子女儿都有。但是几十万啊,没办法啊,这就是我为什么一把年纪还在这做事。”王师傅无奈地说到。原来他们房屋被拆迁,当地政府是采取分房补偿措施,但是需要农民自己掏一部分钱,这笔钱对于王师傅一家来说数额巨大,王师傅只有继续跟儿女一起在上海打工,为了一家人以后更好的生活。
当问到儿子女儿以后会选择留在上海还是回老家时,王师傅激动地说:“当然是回家啊,不是有句话嘛,落叶归根。”王师傅说自己还会继续在上海打工,直到退休。儿女也是,一起在上海打工为了一家人的幸福奋斗,但最后都会回四川老家。一句“落叶归根”,道出了传统的中国人最古朴的梦想。
记者离开时跟王师傅说谢谢,王师傅说该说谢谢的是他,谢谢记者来关注他们的生活。
也许,你在挤地铁的时候曾经和他们擦肩而过,有很多人嫌弃他们是脏兮兮的农民,却忽略了他们是为了城市建设、为了全家的幸福、为了自己的温饱而不怕脏不怕累、朴实而真诚的农民工兄弟。他们没有太多高大上的梦想,安稳的生活就是他们人生最大的欣慰。不是没有追求,只是乐于满足、乐于奉献。日日夜夜、踏踏实实的努力终将陪伴他们抵达人生最美丽的彼岸。
(文/牛畅 戴英杰 石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