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待定栏目 > 专题特稿 > 正文

研究生“助研”:以科研引领教育,用学术垂钓思想

来源: | 发布日期:2016-04-24

研究生“助研”:以科研引领教育,用学术垂钓思想

——学校开展研究生“助研”工作侧记

改革创新觅突破,研教合一共发展。近年来,安徽师范大学立足于师范生特色教育,着眼于创新传统的研究生教育模式,积极寻求卓越科研人才的培养机制改革。让学术走进研究生教学的第一线,让科研引领新时代的高等教育。

院方:推进改革促创新 优化选拔共成长

“为了进一步营造研究生潜心学习、积极参加科研工作的浓厚氛围,生命科学院积极拓宽研究生培养渠道,推进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创新,建立和健全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来自生命科学院的朱国萍教授认为,“开展研究生‘助研’的改革项目,有利于完善我校研究生资助体系,切实改善了研究生的生活待遇,甚至有力地吸引到更多优质的生源,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据朱国萍教授介绍,高等学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创新四大职能,先进人才的培养是高校的核心工作,开展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同时科研也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服务于广大社会。生命科学院坚持把“助研”作为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将“在科研和实践中培养”作为培养研究生的基本模式,目的在于让院内的研究生群体接受全面、系统的能力培养和训练。因而,“助研”工作的实施逐渐成为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与之类似,近年来,历史与社会学院作为一所人文社会科学性质的院系,针对研究生“助研”的系列项目,严格遵照《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助研工作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等相关文件,面向全院积极开展研究生“助研”的遴选工作。“我院对‘助研’岗位的选拔标准相对严苛:一是要有学术研究的兴趣;二是个人的研究旨趣与导师课题具有相关性;三是要将上课之外的主要精力用在‘助研’岗位上”。来自历社学院的徐彬教授指出,该项工作有利于将研究生的精力集中到学习与研究中,让研究生更具目的性、针对性地开展学术研究工作,同时为导师所负责的课题提供一定的辅助研究力量。

由于学科性质特点的差异,较于文科院系而言,理科院系遴选“助研”岗位的选拔范围更宽松。生命科学院向记者透露,由于自然科学研究的经费相对比较充足,导师设岗的积极性较高,并且生物科学对于参与科学研究的人员需求急迫,因此目前学院内“三助”岗位已实现100%全覆盖,其中95%的资助名额为助研岗位。而化学与材料学院则表示,在名额充足的情况下,只要研究生责任心强、专业素养扎实,学院原则上都会允许给予其参与“助研”项目的资格。

导师:共同合作达双赢 针对指导彰师德

“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们就已经开展类似于‘助研’的资助性项目了。”化材学院的阚显文教授坦言,“事实上,开展研究生‘助研’非常有必要。对于研究生本身而言,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其从事科学研究的综合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随着‘助研’体系的逐渐完善,该项目对于减轻研究生的部分生活压力很有帮助,进一步燃起了学术从事科研的热情。”她表示,自己作为导师,自己非常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助研”的项目,辅助导师对相关课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实现师生两者的双赢。

生科院的朱国萍教授本身也承担着带领研究生“助研”的任务,关于如何指导研究生开展科研项目的辅助工作,朱教授颇有自己的见解,“由于自己所带领的研究生分别来自不同的年级,所以,在低年级的研究生刚开始接触课题实验的时候,我常常会安排高年级的学生对学弟学妹们针对实验室的规范要求进行严格细致的培训。”不仅于此,高年级的研究生还常常担负着为低年级的学生答疑解惑的责任。“一方面,这有利于促进不同年级学生内部的交流切磋;另一方面,可以帮助高年级的研究生在答疑解惑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知识体系的不足,从而进一步夯实基础,完善知识的网络架构。”同时,出于监督和考核“助研”工作的需要,朱国萍教授要求研究生定期开展实验室会议,由于不同实验项目的特殊性,各个小组需要按时报告实验的进展与情况。为了高效地实现针对性的指导,每隔一两个月,朱教授的实验室都会举行一次大型的ppt汇报,导师将深入地对研究生的实验数据分析进行适时的指导,同时会调动课题相近的小组相互切磋交流。

较于抽象性更强的理工学科,历社学院的徐彬教授表示,人文社会科学的课题研究工作则与之大相径庭。“目前,我的研究生全部都已顺利进入“助研”岗位,都必须参与课题组中,从事资料整理与研究工作。”历史学科对学生查阅文献与解读史学材料的能力要求非常严苛,因此,对大量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是每位研究生必须经历的“入门关”。他向记者透露,在某次课题的研究中,每位研究生都要录入约十万字的徽州家谱资料。除去这些,研究论文、课题中部分章节的资料收集与初稿的撰写对所有研究生而言,都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任务。同时,徐教授坦言,研究生参与该项工作,其古文字识读能力大幅提高;同时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料,从而保证了后来撰写学位论文时的原创性;最终学术能力有所提升,研究生学习期间便能够撰写较高质量的科研论文。

学生:钻研课题夯基础 循序渐进筑成功

来自化材学院14级分析化学专业的研究生范丽梅在阚显文教授的指导下,在其实验室从事电分析化学方向的研究。“化学是一门要能做到参与研究生“助研”项目以来,自己的文献查阅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以及专业软件使用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导师做科研项目的态度非常认真,就算是微不足道的实验,导师也会要求我们做三遍,以争取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范丽梅表示,导师在“助研”的工作中十分愿意帮助大家,从开题汇报时的ppt版面和字体设计,到后来联系相关机构、邮寄样品,为大家提供仪器与设备方面的帮助,阚显文老师总是亲力亲为,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关怀的温暖。

为了最大范围地惠及学生,生命科学院积极鼓励和督促导师设置“助研”的工作岗位,甚至倡导导师间实现有机的互助,针对研究生“助研”计划进行联合培养。招生前,每位导师必须明确“助研”岗位设置信息,并且需在复试前将“三助”信息及岗位之间的区别信息全部告知考生。此举受到了广大考生的好评。

而来自教育科学院的顾园园和刘大卫均是14级教育史专业的在读研究生。对于他俩而言,“循序渐进”是从事“助研”工作以来最明显的感受。“研一阶段,我们更多地是在做搜集资料,整理文件等基础性工作,比如我们俩一次处理的文件就有上百篇,这的确是个挺漫长的过程。”刘大卫表示,多亏了在研一阶段大量阅读文献的积累,自己的专业知识基础得到了较好的巩固。“研二阶段,我们逐渐从积累过渡到思考与表达的阶段,此时,老师常会鼓励我们,做学术研究更要专注于一件事。”近日,顾园园的两篇论文也收到了刊物的用稿通知,她对于导师孙德玉教授在“助研”项目中为自己的指导十分感激,“导师的指点对我的专业学习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对于我的学术研究而言,导师的帮助则有着方向性的指导意义。”如今,她开心地透露,自己硕士毕业论文的选题已有了眉目。

研究生“助研”作为安徽师范大学探索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将科研与学术创新性地融入研究生群体的日常教学之中,如今已成为教育改革的试验田上一道独特的风景。新的改革,新的起点,相信在日后的改进与完善下,研究生“助研”会为当下的高等教育提供全新的参考模式。

(文/谈舒钰 何昕 谷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