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生涯长相忆 风雨同舟六十年
题记:200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六十年华诞。为庆祝伟大祖国的生日,“安徽师范大学庆祝建国六十周年老干部专题采访活动”正式启动。我们小组采访的对象是现已85岁高龄的李敏教授,身为复旦大学芜湖校友会名誉会长的他,刚参加校友联谊回来不久,和我们分享了他同复旦知名校友合影的照片,李老显得慈祥、庄重而又精神矍铄。接着,李老声调舒缓地诉说了他那段艰辛的革命经历。时间在老人脸上无声地流淌,我们仿佛看见了岁月流逝的痕迹。
李老原籍在山东烟台,抗战时期考入上海复旦大学,主修教育学。其时,复旦大学从上海迁到了重庆北培。他的家乡被日军占领,爱国热情在他年幼的心中似一颗点燃的火种,愈燃愈烈。抗战胜利后,复旦大学重新迁回上海。此时,全中国人民面临两条道路的选择:一是和平民主建国,成立联合政府;二是国民党一党专政,继续实行独裁统治。李敏教授及一群和他一样关心国家命运的民主进步青年,积极在学校内自发组织社团,制作墙报,表达“和平建国,争取民主”的心愿。
1945年10月初,复旦40多个社团联合召开了“和平民主建国座谈会”。会议对国家命运走向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当前的形势,为了反对内战,争取和平,同学们提出了“和平民主建国纲领”,主要内容为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反对内战,要求和平建国。会议结束后,派代表将提案送至旧政治协商委员会。
1945年10月10日,为达成建国共识,国共两党在重庆进行了谈判(即重庆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在此同时,国民党却在积极扩军备战,对解放区进行试探性攻击,局势极不稳定。主张“和平民主”,作为学生的他,正式投身于民主运动中去。当时复旦大学学生内部分为两派:一是支持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的同学;二是受国民党“三民主义青年团”(简称三青团)领导的同学。两派针锋相对,经常在开大会的时候进行辩论。李敏教授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办起了《复旦人》油印报。每期报纸有500余份的发行量,对宣传“和平民主”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作为民主进步青年的李敏教授在这一时期还积极参加了“反美军暴行”、“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运动,这极大地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威信。这些运动得到了毛泽东的赞赏,他将这些学生民主救国运动称为“第二条战线”。
李老回忆说,在“南京五二0珠江口血案”发生后,引发全国人民声援。此次运动后,国民党政府在上海各高校抓捕了80余人。李敏教授因事前得到消息躲到了市区同乡家,幸免于难,逃过一劫。李老还讲了当年一件有趣的回忆。当时他主持了一场大型文艺晚会,节目由上海各校选送,其中有陶行知办的育才学校,上海剧专(今上海戏剧学院)等。上海剧专出的节目“王大人讲演”引起了一场风波。戏中“王大人”从声音,形象上模仿的是蒋介石,表演滑稽的故事,引起台下哄堂大笑。这激怒了三青团的同学,他们认为是丑化国家元首,准备向特别刑事法庭起诉。复旦校长亲自调查此事,当校长找李老询问这事时,他机智地回答道:“节目是由各地选报来的,上海剧专节目中的“王大人”从头到尾没有说是蒋介石,演戏自然追求艺术效果,看戏的人各自见解不同,三青团的人有意如此曲理,是没有道理的。”校长为了息事宁人,不主张深究,才把这事压下去了。
1946年上海大雪,使不少地区受灾,许多受内战影响,从苏北逃难到上海的灾民受到饥寒的威胁。为了救助灾民,复旦的学生发起募捐,共募捐到8000多万元。这笔钱,在当时是很大一个数目了。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发布文件说这笔钱是左倾社团募捐资金留做活动经费,电令复旦大学查明此事。其实这笔钱通过救济总署送到了苏北解放区,为当地革命工作开展提供了物质支持。
抱着对“和平民主”社会的希望和憧憬,李老在这场“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后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他作为复旦代表参加了上海的“学生联合会”主席团。其领导机构——主席团常委由来来自复旦、同济、交大、上海法学院、上海南洋模范中学五个学校的学生担任。李老参加,与他们一起主编了《学生报》。另外,他还将收听到的关于解放战争的新华社电讯油印出来带回学校,通过各进步社团进行传播
李老在复旦毕业后,党组织决定继续将他留在上海,并安排在上海一所中学教书。1948年,国民党面临溃败前夕,准备进行更大规模的逮捕活动,党中央指示不适宜长期隐蔽的同志转移到解放区。李老则从上海被秘密护送到安全的江淮解放区。据李老回忆,当时党领导亲自安排了这次调离工作。李老先去了上海火车站,在候车站找到了那位与组织描述外貌、衣着相似的同志后,悄悄地坐在了他的身旁,安静等待半个小时后,李老被带到了一个安全隐蔽的集合处。至此,他才知道这次组织上安排出逃的人共有两男四女。
为了安全的抵达江淮解放区,不被国民党发现,他们不得不曲线前往。先乘火车前往镇江,在从那儿坐船顺运河北上去洪泽湖畔的青阳,接着从青阳湖转入淮河平原。那时候,运河水系并没有现今发达,只有一条很窄的弯曲河道。不过。这却成为他们得以利用的优点,一旦遇到国民党官兵查船,李老和另一名男同志迅速下船上岸步行,带路同志身着国民党军服,将几位女同志乔装成来探亲的国民党军官家属,等到无人放哨区,李老他们再上船继续前行。
走了几天几夜,一行人终于来到了高邮,通往高邮湖的闸口这恰恰是前往解放区最危险,最重要的一个关口。小小高邮湖畔密布了国民党各式碉堡。时至午后,粼粼的湖面上笼罩了一层肃杀的气氛。白天的行船太明显,而船上人的身份又如此重要,他们不得不选择在傍晚,在高邮湖关闸前几分钟,趁官兵离开时,驶入长江。终于等到夜幕降临,哨兵们陆续回营,船长趁此良机加大马力一下子驶入高邮湖外闸。可由于闸内水流太湍急,船一下子失去控制,猛地被冲出很远,一下子陷在了岸边浅浅的淤泥里。要知道,当时他们离国民党的哨兵营房只有几米远,他们在船上连哨兵们的谈笑声都听得清清楚楚,一旦被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顿时,危机陡升。时间有限,船长立即决定让李老他们几个男同志下去推船,希望在短时间内将船推入正轨,而且绝不能发出一丁点声响。此时正值十月秋末,冰凉刺骨的湖水夹杂着凛冽的寒风阵阵拍打着他们单薄的身躯。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努力拼搏,终于船安全驶入了长江正道。又喜又累的李老他们,此时全身冻得已快麻木,李老回忆说,当他们再次爬回船舱时,两条腿似乎都已经不属于自己了,完全失去了知觉。直到拿酒在双腿上擦了半个多小时后,才稍稍有点微热的感觉。
接下来几天,白天他们的船躲在茂密的芦苇中穿行,入夜才敢在湖面航行。几天几夜不眠不休的行船后,在岸的对面出现一面高耸鲜红的解放区旗帜。这一刻,他们激动地在船舱内欢呼起来——终于安全到达江淮解放区了!
其实,船里面还藏有一个秘密,一直等到一行人下船后,李老他们才知道。原来船舱底部还悄悄携带了一批青霉素药水和无线电发报设施,这都是解放区急需的物品。党组织故意不让他们知晓,一是怕他们会过度惊慌,而是出于对他们安全因素的考虑。上岸后,解放区军民们热情地接待了他们,让他们心里暖暖的。
接下来,李老又积极地投入到了江淮革命工作中去。不久后,淮海战争爆发,李老和几位革命战友被安排编辑和报告战时最新状况。
李老回忆了当年一次很惊险的经历。那天下午,他们几位同志正站在屋外院子里讨论问题,一架国民党飞机突然盘旋在屋顶上空。大家一看情况不妙,都立刻往屋内跑去。李老由于躲闪不及,被迫留在院内,幸好有棵大树做了他的“护身符”。当战机从西边飞来向地面横扫时,李老则躲在树的东侧,当战机掉过头来再次扫射时,李老则灵活地躲到树的西侧。几次子弹都从身边“嗖嗖”飞过,划破周围安静的空气,院内泥土飞溅。几轮扫射过后,战机扬长而去。李老有惊无险,“弹后余生”,使得李老回忆起这段经历时风趣地说:“我当时虽然没有深入前线,也算是与子弹有个亲密接触了吧!”
1949年8月后,全国战事逐渐明朗,李老被党组织调入合肥皖北师范学院任教。李老回忆当时新中国成立时的场景,感慨说当时没有如今发达的电视广播和甚至网络传媒工具,新中国成立当天他带领学生们在合肥街头,手提着一桶桶涂料,拿着刷子在大街小巷每一处空白的墙面上都写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硕大的字,心情是无与伦比的激动和兴奋,希望能将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呼唤传遍每一寸土地。
时间无声无息,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已是六十年沧桑巨变,这凝聚了几十代人的汗水与血水。品味了世间百态的李老,对中国今后的发展抱有极大的期待,他希望中国能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可以真正实现人民民主。希望能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真正职责,人民可以充分享受到民主权利,如参与权,话语权,投票权等等。党内能解决腐败问题,发展成为可以替人民说实话,办实事的党,带领着13亿中国人走向更辉煌的未来。
从1952年就一直留在芜湖任教的李老,与师大共同经历了风风雨雨,心系师大未来命运,作为我校关工委的一员,他每年都要自愿承接大量的工作,包括各种讲座、报告等,教育学生乐此不疲。回顾师大八十多年的历史征程,对于师大今后的发展,李老希望教育部门能够对学校建设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同时李老希望学校提升教学质量,加强学校与毕业校友的联系,可以效仿复旦大学建立一个对外联络处,加强各位校友与母校间的联系,一方面学子可以铭记母校,感受到母校关怀,二则为母校增光,为母校提供一定的资金资助,反哺母校。对于教育体制改革方面则提到,完善转专业机制,增加学生机会。为加强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与联系,李老希望教师每周应该设定一个访问时间,用来与学生交流,接近学生。
当谈到对大学生今后发展问题上,李老希望同学们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上,要拓展知识面,学习范围要广,因为各种知识是有交叉点的。另外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能死读书,要提高与人交往共处和公关能力,以及增强工作能力。
85岁的李敏看上去依旧精神矍铄,言谈举止间丝毫不减当年风范。李老告诉我们说,今年他将会再次来到师大新校区做两个报告,一个是关于“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一是关于“艰辛探索辉煌与成就”,李老希望通过自己的报告,位同学们提供一些有用的知识,激励当下大学生,朝着自己的梦想努力,为祖国,为美好的明天奋勇前进!(马冬冬张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