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纳米世界攀登科研高峰
——记我校全国“挑战杯”竞赛决赛一等奖获得者蒯龙
编者按 一次年少的冲动,让他弃文从理开启化学人生;一次偶然的邂逅,让他沉迷于奇妙的纳米世界;一种淡然的坚持,让他攀登上科研的高峰。他,就是蒯龙,安徽师范大学2011级物理化学专业研究生,第七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获得者。当此番宏伟蓝图铺展开来,我们是否只看到了金光闪闪的荣誉光环,而忽略了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不易?诚然,只有真心付出的坚守者,才懂得其个中滋味;也只有诚心耕耘的攀登者,才品得其百般香甜。
弃文从理些子少年志存高远
今年22岁的蒯龙,1988年出生在合肥市长丰县埠里乡的一个普通村庄之中。这个平凡、乡土的少年与同龄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从当年中考化学37分的成绩单中,你无法想象这个少年日后会在化学领域有所建树,甚至于获得什么大奖了。“说来见笑,虽然化学不好,但是我喜欢语文和历史,文科考地好,也让我幸运的进入了县重点高中——长丰一中。”蒯龙这样告诉我们。
蒯龙年少喜欢运动,回忆那段青葱岁月,这个憨厚的小伙子笑着说:“高一打乒乓球,有时不吃饭也可以打;高二踢足球,喜欢当年法国球星齐达内。”蒯龙喜欢书法,喜欢文学。高中的宿舍,因为他写的一手好书法和收集来的中外名著而多了许多书香墨气。在岁月静好、压力尚少的高一,蒯龙还能够享受到一些学习之外的乐趣,可是到了高二,蒯龙就不得不作出人生中第一次重要的抉择。
“选择文科还是理科呢?我在这个问题上犹豫了很久。”喜欢文化历史的他恰恰物理化学成绩实在不尽如人意。然而,蒯龙最终的选择无疑是勇敢的。“选择理科,不为别的,就是想要挑战自我!物理化学不好,班里的同学也看不起我,我就是要证明给他们看,我一定可以学好!”蒯龙说到此处,炯炯有神的目光和字正腔圆的语调中都透着一份倔强,一份力量,一份希望。
选择理科,就意味蒯龙要与那些基础比自己好的孩子们一起竞争。然而最终的结果却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高二一年之后,蒯龙的化学成绩取得了全年级第一。提到自己如何学习,蒯龙更是自豪的说:“我不是死读书,读死书,重要的是方法,摸清知识的规律;除了课上和自习课,课余时间基本不看书,劳逸结合才是制胜法宝。”高三的蒯龙,一直梦想考入复旦大学,然而2007年高考难度远超于往年的数学卷却让蒯龙底下骄傲的头。刚达一本线的成绩,蒯龙最终选择了安徽师范大学。“今天我取得的一点点成绩,无不是师大的培养,也证明了我的选择没有错!”蒯龙如是说。
一见钟情书海邂逅纳米世界
2007年,怀着激动地心情,蒯龙来到师大。赭麓山下,镜湖之畔,师大校园秀美的风景无不让这个经历高考洗礼的年轻人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一年里,学生会,拔河比赛,歌唱比赛,书画大赛,我都有积极参加,也很有激情!”说起这些,仿佛大一的懵懂时光就在蒯龙眼前。
转眼,时光匆匆,2009年的夏天,蒯龙在师大图书馆里邂逅了中国科学院合肥固体物理所张立德先生的一本科普读物——《奇妙的纳米世界》。“奇特的现象和反常的规律犹如神力一般带我遨游在另一个诱人的物质世界里。从此我和纳米世界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人生轨迹也从这里开始发生了重大改变。”蒯龙继续说道:“一连3个小时,我忘记了晚饭,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
对纳米世界的浓厚兴趣,加上刻苦专研的认真态度。2009年10月17日,仅仅大三的蒯龙有幸加入花材学院耿保友教授课题组。然而,初到课题组的实验室,面对高精度、高性能的专业实验工具,蒯龙傻了眼。他说:“那时候真幼稚,以为是时候将毕生所学的那点少得可怜的知识为纳米世界构建一座大厦;那时候真傻,以为简简单单地做几个实验就可以大有发现;那时候真可怜,终于知道什么都用不上什么也不会!”带着沮丧和迷茫,蒯龙找到耿老师。经过耿老师的一番教诲让蒯龙重新正确认识到科学研究是大量实验数据的积累和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行为,认识到自己的知识远远不够,需要刻苦钻研,勤于思考。
从此,蒯龙开始查阅文献,了解研究领域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回忆初次上手的经历,蒯龙说道:“专业英语词汇匮乏,我就把厚厚的化工词典当枕头,那时候实验室条件也比较艰苦,近二十人公用一台电脑。”在先后又读了包括《纳米材料化学》、《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水热结晶学》和《表面活性剂化学》等多本有关纳米材料领域的专著之后,理论知识的积累为蒯龙后来的快速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苦尽甘来科研高峰风景独好
在耿老师的指导下,蒯龙围绕“贵金属及其复合纳米材料的构筑、表征和催化应用研究”课题开展研究工作。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取得了一些进展。“这期间,有兴奋也有汗水,有希望也有沮丧,有喜悦也有泪水,有收获也有艰辛。第一篇文章发表的经历更是将这些都体现得淋漓尽致。记得当时几乎是用颤抖的手拿到结果,激动地几乎语无伦次。”蒯龙告诉我们。
整理论文正值五一假期,蒯龙日夜兼程,一周不到就把初稿整理结束。为了模拟反应机理,画好机理图,他经常和耿老师讨论和工作得很晚,甚至晚饭都不能按时进行。小伙子说:“那时候一些软件根本不会用,到处请教,不断学习,甚是坚辛!几番努力,终于还是把机理图绘制出来了。”终于决定投稿了,投哪个期刊呢?“试试JACS吧!”蒯龙就这么不知天高地厚地向耿老师推荐投至国际化学类的顶尖期刊,仅仅10天后就收到了拒稿信。改投到英国皇家化学会< Chemical Communications>,2个月后,再遭拒绝。
连遭退稿打击,蒯龙说:“那时真是沮丧到了极点,因为先前还有一次拒稿经历。更崩溃的是,审稿人几乎一致地认为我的英语表达问题很大,真是雪上加霜!”痛定思痛后,蒯龙按照审稿人的意见认真地修改,特别是英语的表达,投到了美国化学会的期刊< Langmuir>。2010年12月13日夜里,蒯龙收到编辑的文章录用函。“我激动地一下子从床上蹦了下来,蹲在地上,许久以后才站起来!”蒯龙兴奋地说到。此时,诗人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那种狂喜在蒯龙身上鲜活地复制了一番。
就这样,蒯龙慢慢进步着,依次掌握了多种大型仪器的使用,逐渐积累了不少科研成果,除了文章的发表越来越顺利,他也走上讲台展示,参加一些学术活动和竞赛。第七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更是实现了我校参加该项赛事以来的新突破。
2011年“师大骄子”十佳大学生之“科技新星”是蒯龙头上的又一光环。“今天的成绩,离不开耿老师的教导,离不开顾书记的关怀,离不开师大的支持!”蒯龙的话充满对母校的感激。说起蒯龙,耿老师这样评价道:“我对蒯龙同学了解甚深,无论是科研素养还是为人处事他都堪称优秀,对其扎实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坚持不懈的工作精神和永不言弃的人格魅力深表认可,在本科生中实属罕见。”老师的溢美之词,足以见得蒯龙的确不是池中之物。
用蒯龙自己的话来说,他的科研之路才刚刚开始,他定会一如既往地在科学的海洋里刻苦学习和追求真理,为构建奇妙的纳米世界这座科学大厦添砖加瓦。
(冯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