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又听到一个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故事。说,一位美国的老太太活到了70岁,死了,留下了房子和没有还完的房贷。一位中国的老太太活的70岁,也死了,没有买房给家人留下了十几万的存款。细细一想,这个故事内涵太丰富了。
其一,提到了美国金融危机的起因。有无数位买不起房的美国人住进了自己的房子,但是前提是这房子是贷款买的。有无数位住着房子的美国人还不起房贷了或者是像这位老太太一样没还完贷款就去见上帝了。造成的后果就是,“两房”被政府收归国有了,雷曼倒闭了,美林被收购了,五大投资银行一家不剩了,AIG也撑不住了。这就好像是一个美国老太太引发了“惨案”。最初,我不理解金融危机的起因。看着这位老太太,我渐渐明白了。在美国买房贷款要找专门的房贷机构,这种机构不像中国的银行有强大资金支持,他们没有任何的资金,他们通过发放债券来募集用于放贷的资金。而这种债券会由投资银行买进,再由投资银行转手卖给有钱的投资人。当然,这个投资人也许不是一位个人,可能会是基金公司。如果,房贷机构把钱贷给了还得起钱的人,那么房贷机构收着利息,投资银行拿着利润,基金公司握着分红,大家一起赚钱,相安无事。可是有一天,大量还不起房贷的美国公民,拿到了贷款住进了舒服的房子,美国的金融危机也就为时不远了。
房贷机构收不进利息,投资银行和基金公司也跟着赔本。保险公司为投资银行提供保险,一旦投资银行无法向投资人还债,就要保险公司包赔,保险公司到最后也撑不住了。大量的投资人赔了本,为买不起房的人买单,为华尔街的大资本家买单。大家的钱都拿去给别人了,那么多公司倒闭失业人数上升,经济怎么会不下滑。
其二,中国房市现状。从前的故事里中国老太太存的钱都拿去买房子了,这回怎的了改留给后代了,难道是她来不及买就到阎王那去报道了吗?不是,她在观望。相比前几年红火的房市楼市,今年似乎是进入了冰窖。房地产大老板们狂呼是金融危机惹得祸,政府要来救房市,房市崩盘了,今年的GDP就没了。是金融危机惹得祸吗?是金融危机为房地产老板们提供了向政府索取救市政策的最好借口,也给了地方政府救房市保GDP提供了好借口。
去年11月房贷新政实施,随后国内银根紧缩、宏观经济下行。中央政府的这轮楼市调整是这次楼市淡季的主因,不关美国金融危机什么事。可是地方政府靠着卖地赚钱,土地款占了一些政府财政收入的40%,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也在40%以上。政府官员绩效考核靠的就是GDP,房市惨淡,GDP自然下降,政府官员开始坐不住了。8月西安最早开始救市,到10月14日杭州公布“楼市24条”,全国陆陆续续已有18个大中城市开始救市。但是效果几乎没有,民众仍持一种观望的态度。
好的政策下来了,大家还不买房的原因还是房价太贵。过去几年都是在靠房地产在拉动内需,造成了房价的虚高。现在钢材水泥等上游成本已经下跌,房价也应该回归到一个理性的价格。在拉动内需方面应该让其他行业得到发展空间。政府救房市应该不是让房价仍旧处于一个高位,而是让房价回归理性,让更多的人都买的起房,这才能使房市回暖。
其三,拉动内需问题。中国的这位老太太为什么不买房也不把钱用掉,会留给子女。子女缺那点钱吗?有人说这个不是问题。攒钱本来就是养老留给子女的,在中国都几千年了,是传统。攒钱买房的传统可以变成贷款买房,为什么攒钱不花的传统不能改变呢?归根到底是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如果有一个“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体系,还会愁老太太不花钱吗?内需还会拉不动吗?在现在的社会保障体系下,子女上个学(义务教育之外)要花掉半辈子的积蓄,如果一不小心生场大病,一辈子的积蓄全搭上还不够还要负债,成为“负翁”。在这种情况下,老太太敢用钱吗?
当然,社会保障体系要一步步的建立,但是中国经济的发展等不了。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沿海靠出口的为生的企业没有了订单,纷纷倒闭。三季度GDP增长几年来首次从两位数变成一位数。在这种情况下,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讨论了农村问题,打算从农村找到突破口。
“土地流转”成为当下流行的话题,中央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并且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强土地承包权流转市场管理和服务。这样一来,农民可以把自己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流转,带上所得来到城镇,成为产业工人。这样一来既可以加速我国的城市化,还可以在农村发展大规模的现代化的农业,最重要的是可以极大的拉动内需。可以说这样想来,此办法实在是一举多得。
事实总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一旦私人资本进入农村,农民把土地质押给私人或银行,不仅利息收入要转移到农村以外,而且如果还不上贷款还会失去地权。所以农民合作金融在这里就显得十分重要,他们可以把接受土地质押,然后把土地在村里重新发包,农民一旦能还上贷款或者是想要回土地,还能回购地权。这样农民既能变现又不会失地。所以如何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以对抗私人资本又是一个大问题。土地流转是一剂良药,但是是药三分毒,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改革不适应的体制,不能盲目高兴,还不是高兴的时候。
再过几年,金融危机影响渐渐过去,房市回归理性,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健全,土地流转逐渐展开。或许又会产生一个新的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故事。
(校记者团 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