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90”后
校记者团 刘玉超
从图书馆走出来,不经意听到有人在议论现在的“90后”如何的不懂礼貌、如何的自我、如何的狂妄……“90后”!可我总觉得这个词是如此刺耳。
记得前几年当上海的年轻作家韩寒出书的时候,当时社会上最流行的莫过于“80后”这一新词了。为何用诸如“70后”、“80后”、“90后”的新词去称呼去划分不同的人群?如此称呼又算什么?我姑且认为这是一种抨击吧。
然而,我们不会忘记,当我们了解到有“80后”这个新词的时候,它是作为国家依法执行计划生育后所出生的一代人(计划生育发展的新阶段1979年至今)的代名词,这个由少年作家恭小兵提出的新词作为对当时社会的一些年轻作家的统称,这本身就不具备科学性,这中间,抨击的成分就不言而喻了。所以,随后派生出来的“70后”和“90后”新词当然就不具备科学性。
“70后”自诩成熟、老练,所以,社会总认为是“70后”支撑着这个社会的发展,还无端地给他们送上一顶“工作狂”的帽子带上。“80后”被认为太现实、执著,所以,在就业和工作的压力下,社会只看到他们迷茫和困惑,就这样“80后”被冷落为一群迷路的人。“90后”被嘲笑很自我、狂妄,所以,作为未成年的独生子女,首先他们得学会面对社会的非议,承受自然不必说,可我们为何只凭借着几次所谓的“90后门事件”就把他们搁置在冰冷的角落里。难道我们忘记了前不久长江大学10多名大学生奋不顾身跃入江中为解救两名落水少年,最终有3名19岁学生因水流湍急被冲入江中,不幸遇难,这三名“90后”的大学生的价值作何估量?
年轻人的成长更多的是需要鼓励,适当的激励有必要,但是,又何须用“80后”、“90后”这样如今听来极具讽刺味道的新词来嘲弄我们这些年轻人。韩寒能在二十几岁时写出了《三重门》、《长安乱》等一些极具文采的小说,我们却只因为他年轻而对其进行批判,那么,曹禺当年不也正是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完成了《雷雨》,同样的年龄段,做同样的事情,到头来只因为时代的不同,价值悬殊之大啊!
记得当计算机风行一时的时候,人们记录过去的事件就习惯用把年份减缩一下,诸如,1878年就是78年,可是,当到1978年,我们在计算机打上78年却出现了矛盾,所以导致计算机数据库的空间灾难。由此推理,我们如今把1990~1999的称为“90后”,那么100年之后,我们该如何称呼在2090~2099年间出生的人呢!
“90后”的称呼本身就极具抨击性,却无奈备受社会的青睐,不该,不该。有谁能说自己不是从年轻时一路走过来的!那么,这样的称呼又算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