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翻拍,经典新解:折腾还是升腾?
-“你看了新版的《红楼梦》了吗?”
-“在网上看的,你喜欢不?”
近日来,新版《红楼梦》的热播引起了全国范围的褒贬,也在同学们的身边掀起了一轮热切讨论。新版中的“铜钱头”、片中配乐以及宝黛钗的“燕肥环瘦”都是大家讨论的焦点。以新《红楼梦》为代表的经典翻拍能否体现原著精髓,解其意,得人心?今天,小编就和大家来讨论一下经典翻拍的利与弊。
正方:经典翻拍,利大于弊
汪绘(09英语)
我是支持经典翻拍的。新版的作品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感觉,在忠于原著的前提上能够注入现代元素,给传统注入新的活力。除此之外,经典翻拍还能再次引起大家,尤其是年轻人们对研读经典的兴趣。此次新《红楼梦》的热播让大家又开始关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这是很难得的。
朱琳雯(09文化产业管理)
我觉得,尽管新版翻拍虽说无可避免地带有旧版的影子,因而缺乏创新,但有利于兴起对经典的再次研究,让局限在“快餐文化”的人们能够细品经典,回归传统。这毫无疑问是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的。
郝晨(09经管)
我绝对支持经典重现。原因很简单:新剧的在技术手段、资金投入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因而画面质量、音效配置更强,可以更好地表现原书中的场景、剧情,在最大程度上诠释作者的意图。而且随着编剧、导演、摄影们对影视艺术的不断深入理解,每一次改编的视角都会不同,都会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新鲜感受。
周宇(09文秘)
红楼梦重拍是一个很据争议性的话题。2010年新版红楼梦显然没有满足大众的审美情趣,遭到一片质疑。但如果站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发展来看,文化的发展应该具有时代性和兼容性。每个观众对名著的理解不同,自然每个导演拍出来的剧本也不同,不同的版本都有不同的看点。所以,我们要用包容的心对待这些。
反方:经典翻拍,弊大于利
周林林(09新闻)
重拍经典很难再成“经典”。继老版之后的经典翻拍是不太能够深入人心的。人们带着看过老版之后的挑剔眼光去看,难以接受剧中的新鲜元素。而且新版比较不尊重原著,角色诠释不太合理,整体的演员班子感觉缺少文化积淀。
强丹丹(09历史)
我觉得重拍后的经典作品不如旧版。87版的《红楼梦》塑造了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外形也符合书中描述。翻拍后的新版虽说服装道具场景都更胜旧版一筹,但是,我觉得在演技方面还有待改进,人物的性格、外型也都没有很好地表现出来。新剧的选秀、宣传搞得轰轰烈烈,以此吸引人的眼球,但是实际上也只是炒作,实力才是判别好作品作品决定因素。
赵子力(08环科)
我不太支持经典新拍。87版和新版红楼我都看过,相较而言,87版更具文学性和艺术性。而新版有种偶像剧的感觉,变得商业化。演员缺少培训和阅历,不能够深入刻画原著中的角色,有时甚至破坏经典人物在我心中的形象。拿林黛玉来说,87版中的陈晓旭把黛玉的那种忧郁气质和纤弱优雅的举止完美地展现给了观众,而这一点,新版没有做到。
郑磊(07汉语言文学)
经典翻拍是有风险的,因为著作本身就是很难完美诠释的,而且旧版的影视作品已深入人心,难以超越。在我看来,经典翻拍除了要根据专家意见设计符合时代特色的人物造型,忠于原著安排故事情节外,还要对演员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加深演员对角色的理解,避免重蹈覆辙。现代化的特技效果尽量少用,以免破坏古典美感。
【老师点评】
新版《红楼梦》争议颇多。问题不在翻拍,而在如何翻拍。它的舞美、音乐、动漫、制作等,由于借助诸多当代技术,审美理念也比较新,因而呈现出独到的审美风貌,让观众耳目一新。然借用于昆曲舞台造型的戏服和额妆,离清初中期的贵族生活实际较远;搬用于原著文字的大量旁白和字幕,不仅取代过渡、剪辑、省略等影视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表演效果,伤害了视觉艺术的特殊性;快镜头偶然使用是有效的,过于频繁则让人厌烦。所谓忠实原著,首先要忠实其精神实质,而不是机械照搬。87版的演员乃是根据原著描写选出,从外形到气质都比较接近原著形象,且主要演员均有艺术表演功底,所以比较成功;新版演员通过选秀而出,多数没有演艺经验,形貌气质与既定人物多半不相符,额妆更削减了演员的美丽程度。且匆忙披挂上阵,没有深入人物精神世界,看上去像在念台词。旁白的穿插,让人物和人物之间表情、动作往往缺乏自然联系,人物众多之时整体感不强。我不反对经典翻拍,翻拍无疑是普及经典的良好契机。相信新版红楼会带来一个重读经典、重温旧版的热潮。
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 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俞晓红教授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经典作品,运用现代化的“声光电化”进行翻拍,无疑是不错的选择。但是,任何形式的经典诠释,都必须以敬畏、忠实、谨慎的态度加以理解和阐扬。这应该是国人,尤其是知识精英们基本的阅读姿态和义不容辞的责任。87版《红楼梦》中,王立平先生创制的曲、词,准确、精妙地传达出曹雪芹《红楼梦》之人文精神,堪称楷模。当然,经典翻拍是有风险的。但惟有效法王立平的艺术虔诚,深味细嚼,其艺术再创造才有可能深入人心,获得尊重。相反,粗制滥造、浮光掠影、迎合流俗,其效必将适得其反。
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文学博士吴微教授
重拍名著不应反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学名著都有屡屡重拍的情况,但是,要把名著拍成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需要具备对作品本身非常深入的了解,同时要求团队对影视拍摄十分内行。目前影视界进行经典重拍有一定的浮躁风气,往往不能做到尽善尽美。
想把一部小说拍好,首先需要一个好的剧本,比如拍《红楼梦》需要把前80回和后40回要做一个好的统一,然后还需要一个能够理解这个剧本的好的导演,有一点须说明的是,某位导演曾经拍出过若干好的影视作品,却并不能保证他(她)就一定能拍好《红楼梦》这样的至高文学经典。其次要有好的演员,不是说单单把作品照原著一点不差地拍就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好的原著不等于好的剧本。就新版《红楼梦》电视剧说,我认为首先剧中一些主要演员角色选择已很失败(众所公认,勿用再评),这就失败了一大半,其他虽或有少许可取之处,但总体上已经无法让大部读者满意。
总之,重拍名著可以,但要慎重,要对名著有敬畏之心。否则就是浪费资金,虚耗人力物力的折腾。
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 硕士生导师 王海洋教授
【小编总结】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原著都有自己的理解,自然不同导演演绎出的经典作品也是各有千秋。但不论怎样改编重拍,重读经典都可以唤起我们新一轮的体验,可以帮助我们,使我们在面对现实手足无措的时候重获资源,重拾信心,这就是名著经典的魅力所在。也正是在后来一次次的诠释和一次次的改编中,名著才显示出它超越平庸之作的持久光泽。哪怕后来的诠释是肤浅的,改编是荒谬的,但是名著还是名著,经典还是经典,它不会因为肤浅而肤浅,因为荒谬而荒谬。所以,在欣赏重拍作品的同时,同学们不妨重拾原著,细品人物情感、历史渊源,在学习之余可积淀文化,陶冶身心
校记者团 吴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