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待定栏目 > 品评天下 > 正文

守候三月春的叹息——读林徽因 《一首桃花》有感

来源: | 发布日期:2010-11-27

守候三月春的叹息

——读林徽因《一首桃花》有感

“看——/那一颤动在微风里/她又留下,淡淡的,在三月的薄唇边,一瞥,一瞥多情的痕迹!”我的眼眸触动到这首林徽因的《一首桃花》,便被这女性的柔情打动,林徽因作为一代才女,其诗蕴含着一种女性独特的美,像三月的暖风摆动裙角,像三月的桃花错落于五月的湖面,像三月的一场春雨飘曳。守候三月春的叹息,一瞥尽是多情的痕迹。

对爱与美的追求是个永恒的话题。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对美与爱的追求,未见得是一个具体的人,但一定会有一个理想,有一个梦,像星星一样挂在空中,我们永远不能抵达,但总是能给以遥望。“艺术家将死去,但他所经历生活的幸福是永恒的。”林徽因的爱情故事美丽动人,林徽因的诗温婉细腻,她是一个女艺术家,她的诗应该也可以算是她的一种幸福吧,自然永恒。

桃花有着它自己的绵绵历史和悠深底蕴,自《诗经》的“烁烁其华”开始,就是美的象征,是与“美人香草”为伍的。及至“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就很自然的与爱慕或思念的佳人连在一起了。因而桃花也成了历代诗人心中的“寄托”,作为女诗人的林徽因也不例外。一首桃花,一种柔情,几处暖意,点点烂漫,处处相思,桃花的幽思弥漫,桃花的美纷飞,诗的境界便无限广阔。

诗歌可能就是要让人的思绪翩翩起舞吧,读起此诗,情思纷飞,想起了黛玉葬花以及她那首悲戚的《桃花行》。当然,作者此首桃花非黛玉心中之桃花。虽然作者也有怜花惜花之意,但悲情却无。一直到末句才透出些许无奈而又自然的感伤。

联想到诗歌的创作背景,便深有体会,感悟颇深。当时诗人寓居在北京香山,北京的三月可能是姹紫嫣红的。面对桃花,诗人继承传统,依然从“色”着笔“一树嫣红”,给人是强烈的视觉冲击,春意盎然,像是春说的一句话,一句什么话呢,诗人不肯言明,也不能言明,那就是春的消息,春的语言。春之桃花,艳及群芳,既多情又风情万千。“朵朵露凝的娇艳,是一些玲珑的字眼”这种美让人怦然心动,让人忍不住去读。于之桃花,也展尽自身的风流等诗人去读去品。于是她含笑顾盼,但也许她未能等到她所要等的人。但也许她等到了,但最终要离开。

等待其实可能就是一场悲剧,一次邂逅又何来永恒相守。顺着诗歌的脉络往下延伸。诗人的目光又留意到了“朵朵桃花”,而且有“露凝的娇艳”,花儿热情而娇艳,与露珠为伍,自有玉洁冰心。此处诗人又巧妙照应了“一句话”,写下“玲珑的字眼”,新鲜而不落俗套。无论是怎样的一种际遇,在春日她依然美丽.在时多情,去时也多情.那笑——颤动后的笑,是淡淡的.那眼神——多情的一瞥,是动人的。

尾段的桃花更像是一个人,静静等待,而诗人却像是一树桃花,静静盛开。诗人完全把桃花拟人化了,光彩照人、芬芳四溢、顾盼有情,这里诗人又将自己物化,显然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地步,最后诗人通过联想与想象,吟出了‘在三月的薄唇边’的浪漫。这里浪漫色彩非常明显,是的、北方的春三月或许还只是‘薄的唇’,或许二十七岁的诗人也如北方的春三月。‘一瞥,一瞥多情的痕迹!’诗歌尽管不能推理,但可以想象‘唇的痕迹’,为什么是一瞥呢?当然这里有诗歌创作的需要,其实也不尽然,可能是有些美好的东西恰恰就是那么美妙的一瞬。于是很自然的想到了徐志摩为她写的《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多情一瞥之后留下的痕迹是最后一次美丽的绽放,绽放属于三月桃花最后的妩媚和忧伤。

唯美精神与浪漫情调的统一,诗人气质与女人特有的美的结合,守候三月春的叹息,林徽因,《一首桃花》,一树嫣红,满树浮云,她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一种浪漫,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树桃花,它适合用咏叹调去吟唱,它适合用淡淡的忧伤去感悟。爱情,生命,总是这样纵横交错。

09 新闻 汪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