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待定栏目 > 品评天下 > 正文

大学生阅读现状

来源: | 发布日期:2011-11-18

随着当代数字化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人们进行阅读的媒介、态度以及阅读品味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电子书的出现、快餐文化的普及以及社会的高负荷运转带来的巨大压力,使得现如今的人们很少有时间坐下来耐着性子慢慢看书。当代大学生在背负着“搞关系”、“赚学分”、“找工作”等多种包袱的情况下,鲜有余暇看看闲书的机会。

其实多数大学生刚刚踏入大学这个象牙塔时,往往都能够有计划、合理地规划安排自己的生活,计划能较为充实地度过宝贵的四年大学时光。自然,拜读经典、广猎奇书、博览群文的打算会出现在不少同学的计划中。可随着在大学日子的增加,很快大家就会发现自己的计划实施起来似乎有点难度:社会实践与工作、日常的人际交流这些都要花费我们课外所剩不多的时间。此外,由于阅读的书籍往往和少和自己的学科相挂钩,因而他们认为课外阅读其实是占用了学习时间。而这里的学习不光指的是课上所学的知识,还包括了参加课外活动或学生组织时所汲取的经验和知识。鉴于这些种种,不少学生都开始在阅读上大刀阔斧的削减时间、甚至索性就取消阅读。

或许,这么做在一般的外界人看来是因噎废食的不明智举措,其实不然。减少或取消平日的阅读并非高校的学子们心所甘、情所愿,他们的举动也并非没有丝毫一点的理性。为什么要削减阅读时间:课业繁重外加课外琐碎之事过多。相比较中学时代,大学生们的课业似乎轻松了不知多少级别。中学生没时间看书主要在于学习压力大,而大学生们没时间看书的症结则在于日常生活时间的紧缺。

现如今的教育体制使得大学学子们越来越注重于学分。而学分怎么来,怎么“赚”更是大学生们冥思苦想的所在。好在高等学校们在学分的获取上不是太为难学生们,只要多参加活动、积极投身社会工作(例如社团理事、学生会委员等)学分自然哗哗的流向你。可正因为学生们太过将时间投资到学分获取上,平日里的阅读时间自然变的少之又少。

细想至此,大学生课余阅读时间不断缩水的“真凶”似乎浮出水面。高校实施的学分制考核本意是为了打造全能的、富于活力的高素质大学生,而不是成天埋头于书山题海的“书呆子”。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体制的弊病也开始暴露。学分制这一举措无可厚非,始作源头则是在于实施的度和法上。高校行政机构部门如果能“施之得度、施之得法”,学生们不再“惟分是从”,那么闲暇之余大学生们安坐桌旁静赏奇文的现象或许会越来越频繁的出现,校园内也不再只是人人为学分而忙碌奔波的场景了。

(10秦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