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爱的火种
——记外国语学院俄语系朱少华老师
校记者团 吴娟徐安琪
朱少华教授,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专业一名优秀的老师,有着平凡却感动人心的人生经历。“朱老师在资助贫困学生,关心学生成长方面贡献良多。”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郑书记如是说。
在朱少华老师温暖的办公室里,我们见到了这位和蔼可亲,有着父亲般笑容的朱老师。寒暄之后,当问及朱老师在助人方面的事迹时,老师连连摆手说道:“不值得一提,我才做了多大点的事儿啊,太微不足道了,我只是做了我一个老师应该去做的事儿,根本谈不上什么‘事迹’。”然而,说到他的学生,他倾注心血,谆谆教导过而走上光明前程之路的学生,朱教授却津津乐道,满心欢喜。在育人的道路上,朱少华一直风雨兼程,诲人不倦。他在俄语专业的学生中开展考研辅导和心理咨询,帮助了一批又一批徘徊迷惘的青年人走出人生的低谷,在十字路口作出明智的抉择。朱老师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真正成为同学们爱戴的“良师益友”。
爱心助学:回报社会、快乐育人
说到朱少华老师的爱心助学,在外国语学院乃至学校经常被人们所乐道。2007年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爱心基金活动启动以来,朱少华老师连续三年坚持向爱心基金捐款达1800多元人民币;2008年四川大地震,朱教授多次主动捐款累计达1300多元,获得安徽省委组织部颁发的捐款荣誉证书;每次学校工会组织向贫困山区和受灾地区捐款捐物活动,朱老师都积极主动带头,并且捐款捐物数量在本单位都是较高的,为此2007年被校工会评为优秀工会会员。2006年冬朱老师主动拿出2000元人民币联合其他两位老师帮助家境困难的徐同学缴纳了拖欠的学费。朱老师还经常为生病和因家庭经济困难营养不好的同学购买奶粉、水果、蜂蜜等营养品。有的学生生病住院时,朱老师还买来瘦肉煨汤送到学生的病床前。不久前他还主动掏钱为2007级俄语班全体同学统一购买了作业本。此外朱老师每年都要回家乡访贫问苦,还经常出资为家乡村庄铺路和家乡中学购买图书,关于这一点,《芜湖日报》和《大江晚报》都曾有报道。
当我们问道朱老师为什么这么做时,朱老师几次都说是应该做的。朱老师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失去了父母,成了孤儿,是党和人民政府把他抚养教育成人。他今天有了一定的经济收入,理应来回报社会,报答党和人民的关心培养和教育。希望通过老师这个职业把这份爱心传递给需要帮助的学生。每每看到有学生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而在生活上遇到困难时,朱老师都竭尽所能的帮助他们。虽然自己的工资也不高,家里的孩子还在上大学读书也需要不小的费用,但朱老师觉得自己的日子总还能过得去,平时生活节俭一点,从生活费里挤出一点给需要帮助的学生,而这对于他们可能就是必须的。朱老师觉得这样做他感到心里很踏实,很值得。看着受到他帮助的学生们一个个成长成才是他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我帮助这些学生不是为了求什么,只是从内心里觉得这是我应该做的,如果我不拉他们一把,可能有的学生的命运就会改变。作为一个老师和一个和他们成长境遇相似的过来人,能够帮助到这些孩子我觉得很安慰,也很幸福。”老师微笑着,眼睛里闪烁着幸福的光芒,“我想,每个人的人生追求不一样,我想要的也就是这些孩子们能够快快乐乐的长大,不要受太多的苦,这样我就觉得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了体现。”
“扶弱济贫美德扬,爱心助学高风尚。内外校友齐携手,和谐社会出栋梁。”这是朱少华老师在外国语学院“爱心助学”基金首发仪式上的发言时的一首小诗,道出了朱老师对自己的要求,也道出了他对整个学校助学氛围的期冀。愿朱少华老师的助学育人之路能够感动更多的爱心人士,愿曾今受过他关爱的“小树”在明天成为栋梁。
考研帮助:提升人才,输送栋梁
朱老师既是俄语系学生的任课教师,又充当义务辅导员的角色。他在教学工作中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而且始终把育人放在第一位。他经常不厌其烦地找每一个俄语班的成员谈话,了解他们学习和思想动向以及毕业后的意向,询问是考研还是工作。朱老师一直重视俄语专业学生考研,认为这是提升自己的重要契机。为此每届大三时,朱老师都要面向所有同学做考研辅导报告。对于考研,朱老师一直坚持能考都去考的观点。但考虑到一些学生的实际情况,家庭条件的限制不允许他们继续深造。曾今的一位女学生,就是这样一例。这位女生因为父亲瘫痪,所以打算不考研,直接出来工作。朱老师看她成绩优秀,不考研实在可惜,就建议她报考南京的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这是一所免除学费并且还有补贴的学校。多少年过去了,如今,从解放军学院毕业,又继续深造获得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的她,已经成为复旦大学的一名教师。这样的例子很多,许多考取研究生的学生都一直记着朱老师。
朱老师总结了一套考研动机体系,指导学生如何报考学校。如果打算深造,就要挑学校的牌子,接触更广阔的优秀教育资源;如果是为了工作有一个更好的平台,就要注重专业的选择;而如果想进入某所城市,就将学校的目标降低,以考进这个城市为标准。刚刚毕业的2004级学生金丽丽,就是在朱老师的指导下,考上心仪的实用性强的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同时,朱老师还积极为考研的学生引荐外校导师。可以说,朱少华老师为了学生的考研,方方面面的工作做的细致入微。
心理辅导:关注后进,一视同仁
许多家庭贫困的学生,由于自卑,都有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也不乏一些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低迷消沉。朱少华老师心系学子,时刻关注学生们的动态,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及时与他们沟通交流。
朱老师清楚地记得,2001级一名姓范的男生,进校时多才多艺,通晓几种乐器,还进入学生会成为宣传干事。可进校不久,就谈起恋爱。俄语系的课程,大一和大二时期还算轻松,但是上了大三,难度加深,由于精力过于分散,几门功课挂了红灯,还因违纪被学校通报批评,不久就肄业在家。2003年从俄罗斯回国的朱老师了解情况后,忧心忡忡,亲自坐车去范同学在淮南的家中。到了家中,这才来了解到范同学的父亲下岗,母亲靠开办自筹培训班维持家用。范同学每天在家却无所事事。“你不能就这样消沉下去,你曾今是多么有才华的一个学生啊。你要振作起来,以同等学历参加考研,才能改变现状。”朱老师语重心长地劝诫他。第一年,报考南京师范大学的他没有考上,再度消沉。朱老师再度赴淮南,几番严格要求和鼓励,该同学第二年再战,终于成为南师大一名出色的研究生。前一段时间,他打来电话,告诉朱老师,刚上研二的他,多才多艺的能力得到发挥,现在在南京电视台做兼职主持。
朱少华老师特别重视学习较差表现落后同学的教育,他说:“对待学生,我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一视同仁,不能歧视差生。我经常告诉学生,学习不好,只是说明你没有在学习上下功夫,不代表你的能力不强,专业不及格并不是人生不及格。”每届班里的几个男生成绩不理想,朱老师将他们召集起来,给他们开会,告诉他们:“十年以后见英雄。”朱老师认为,男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如女生,不应该打击他们,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既严格要求,又要热心鼓励。他想了一个办法,让班里的每个男生找一个女生为同桌。这样既避免了男生上课时纠在一起互相影响的氛围,又可以让女生带动男生在专业学习方面取得进步。在朱老师的帮助下,不少在校学习较差的同学毕业后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他们不会忘记朱老师对他们的教诲和帮助,经常打电话发短信或专程来看望朱老师。今年春节期间,就有四位2008届的男同学从外地齐聚母校专程看望他们尊敬的朱老师。
本质工作:兢兢业业,勇于创新
作为俄语系的教授,朱少华老师承担了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除了先后承担俄语专业近十门专业课外,还担任学院比较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开设研究生课程以及面向全校开设俄罗斯经典文学名著欣赏通识教育课程。无论是哪种课程,朱老师都能认真备课,教学态度认真,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在俄语专业教学中,朱老师力主用文化渗透法进行教学,不仅让学生学好俄语字词句,打好听说读写译基本功,更重要的让学生提高自己的文化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化感知能力,从所学课文中获得文化知识和能力。在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科类基础课教学中,朱老师采取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例如采取固定座位制、临时班长和课代表制、课堂互动制、观看电影并组织讨论等,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选课学生的普遍好评。不少同学反映,“这门课上得真的很好。老师讲解细致,与同学互动也很好。课堂气氛融洽,是选修课中不可多得的精彩科目。”“我认为朱老师上课非常棒,真的很好。幽默,风趣,课堂气氛活跃。老师善于调动所有同学的积极性和独立思考能力。虽然我们不太爱积极发言,但是老师的教学方法是真的很好,不像有些老师只会一味灌输知识。”甚至有的同学这样说道:“说心里话,这门课是我诸多选修课中最喜欢,也最感兴趣的一门,甚至比我的专业课还感兴趣。”
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朱少华老师积极开展科研工作,迄今已经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独自或与他人合作出版著(译)作5部。另外朱老师还长期担任俄语系主任和外院专外教工党支部书记,为俄语专业建设和基层党支部建设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