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中文三大班 严琪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一个在世界文坛如雷贯耳的名字。这个哥伦比亚人凭借其小说中淋漓的魔幻历史感,使自己和战乱,毒品一起成为了哥伦比亚的代名词。
与马尔克斯作品的火爆截然相反的是,根据其作品改编的电影却是极少而又低调的。由于他的作品中充斥着及其沧桑的历史感和孤独的意味,而将这些无法言传的感觉转换成图像符号,绝非易事。这也是其作品一再遭受冷遇的主要原因。
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是一件双赢的事情。对于文学作品来说,电影这一直观的视觉冲击更能让一般人所接受。因而,一部根据名著改编的电影将使原先的作品拥有更大的欣赏群体。比如说波兰斯基的《钢琴师》。至于将文学作品改变成电影,更是电影界一向讨巧的做法,在“剧本荒”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这更成为了一棵救命的稻草。细数近两年的改编作品,相对于经典文学,畅销小说与魔幻文学被电影公司相中的几率要大得多。《只要在一起》、《保姆日记》等片的原著都是近几年的畅销小说,而《指环王》、《龙骑士》之流则是沾了由《哈利.波特》掀起的魔幻之风的光。无奈,无奈,可叹经典文学作品尽管地位还在,只是人气不复。高节奏的现代社会,快餐文化的受众明显占优,电影投资商此举只是基于基本的经济原理,无可厚非。
因此,当制片人斯科特向马尔克斯提出改编他唯一的爱情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时,可见他的勇气和对经典文学来说可以唏嘘不已的“情有独钟”。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对学院派出生的导演纽厄尔的莫大信任。当然,他一路追得作家本人同意的道路也是异常坎坷。斯科特花了三年的时间,在被马尔克斯拒绝了五十多次后,终于凭借刘备三顾茅庐的执着拿到了作品的翻拍权。
《霍乱时期的爱情》——一部讲述了为爱等待了五十一年的伟大爱情故事。故事说的是一场严重的霍乱过后,富商罗伦索.达萨一家搬迁而来。没多久,独生女儿费尔米娜和当地的小伙子阿里萨一见钟情。罗伦索眼见女儿越陷越深,遂举家远游。再次归来后,费尔米娜在医生乌尔比诺的追求下芳心大乱,最终选择下嫁于他。阿里萨失望之极,用无止境的性爱来替代自己的相思与痛苦。五十一年后,乌尔比诺离世,阿里萨再次向费尔米娜表白,而两人在五十一年痛苦的等待后,终于走到了一起。
这是一场在霍乱背景下关于爱情与等待的故事。做一个守望爱情的执着者,所受到的不仅仅是时间与内心的煎熬。故事中的阿里萨经历了战争与霍乱,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痴痴等着费尔米娜。一个人的爱情,可以平淡,也可以刻骨铭心。而马尔克斯则为爱情的真谛选择了一个特殊的背景,让爱情在这里聚焦、升华、绽放、落幕。做一个坚定的爱情守望者,是悲还是哀,现在我们要看的是纽厄尔的诠释。
以《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成名的纽厄尔头顶着剑桥大学学士头衔,是一个根正苗红的典型学院派导演。加之其英国人的身份和名校多少沾带的迂腐学究气,使其电影作品有着一贯的严谨作风。从成名作《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到让他声名显赫的《哈里.波特与火焰杯》,纽厄尔对人物繁多的群戏处理一直颇为拿手。所以,在小说剧情的结构和重组中,纽厄尔做得还算中规中矩。这也使得电影能够忠实于原著。
但就是他对群戏处理的游刃有余,使他忽略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早在《哈里.波特与火焰杯》时,纽厄尔就暴露了自己刻画人物形象的疲软,只是相对成功的黑暗气氛营造转移了大家的视线。此番改编文学巨匠马尔克斯的大作,在原著耀眼的文学素质对比下,纽厄尔的弱点被轻易曝光。所以影片整体上的侧重点产生了偏颇。
电影界一直有一个观点:看一部电影,一看导演,二看演员。本片本来可以二者兼得,但在纽厄尔顾此失彼的慌乱后,演员们的演出成为了片子仅存的亮点。
为还原著作主人公古典气质,本片打出了全欧洲阵容的演员名单。以贾维尔.巴登、乔凡娜.梅诺兹欧娜为首的一帮欧洲演技派明星,幸不辱使命,出色的完成了演出。现在看来,他们的上乘表现至少为这部电影赢回了一些评价。
饰演男主角阿里萨的是西班牙当红影星贾维尔.巴登。他在《深海长眠》中出色的表演为人所熟知。巴登将守望爱情,等待爱人的阿里萨的激烈的内心活动表现得异常传神。尤其是在心上人费尔米娜结婚的戏份中,巴登借助望远镜遥望着婚礼的现场,一番热泪顷刻涌出眼眶,感情至深至且,表演浑然天成,不琢痕迹。
乔凡娜.梅诺兹欧娜饰演女主角费尔米娜,则更多需要的是利用肢体动作和丰富的面部表情来体现刻画人物性格。梅诺兹欧娜在片中卖力的演出得到了人们的认可。除此之外,她纯正的意大利血统也为人所称赞。在外观气质上极符合小说里的描写。
根据经典文学作品改编,以霍乱的背景讲爱情故事从原著经典性以及故事相似性上比较,本片堪称是《傲慢与偏见》和《面纱》的混合体。但是《霍乱时期的爱情》想要挑战《傲慢与偏见》只会有无果的难堪下场。《傲慢与偏见》的成功是显而易见的,绝佳的故事还原和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再加上凯拉.耐特莉的出色表演,使该片被称为最最出色的由经典名著改编的电影。
尽管《霍乱时期的爱情》因导演着重点的偏离而略显单薄,无法完全体现马尔克斯原著的精髓。但凭着导演在细节、服饰、道具、音乐、摄影等方面的精益求精,相信即使影片难以称为经典,但也还是在名著改编的电影中颇具分量。
将经典文学改编为大众电影,很难不会产生经典文学与非经典电影的貌合神离。虽然说这是一件双赢的事情,但很少有导演能够摆脱影片遭受恶评的厄运。希望凭借这样的作品来发家或是再红一把的最初愿望到头来终究意难平。
这首爱战胜时间的颂歌在纽厄尔的制作下能否得到观众们的买账已不得而知。而对自己作品被改变成电影却难得到好评与关注的马尔克斯,相信也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
这就是经典与一切物化的现代社会难以调和的矛盾。我们崇尚经典,却又不得不臣服于快餐文化。即使是文坛大家笔下的经典名著如今也只能靠最最快餐化的电影艺术来表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