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中青在线 > 正文

安徽学子三下乡:记一句方言,续一段传承

来源: | 编辑:俞艺芃 发布日期:2021-01-29

方言是承载着情感的语言,是一个地区风土人情的缩影,也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沉淀的写照。8月4日上午,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以亲属称谓语为中心的安徽部分地区语言生活调查团前往安庆市潜山市塔畈乡实地走访调研,记录潜山方言中的亲属称谓,传承日渐消逝的方言文化。

  记录:独具特色,质朴乡情

  “哎呀,我家大儿子回来了啊!”这句寻常的问候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是父母问候儿子的话语,但在塔畈乡,这句话也可能是祖父母对孙辈的问候语。今年79岁的王绪诚老人对调研人员说道:“在我们这儿,称呼孙子孙女除了“大宝”、“小宝”以外,也会称呼他们为儿子,显得更亲近嘛。”

  王绪诚老人在塔畈乡住了一辈子,对于塔畈方言他如数家珍,他向调研人员介绍道,在塔畈乡,夫妻有了孩子后对于姻亲亲属的称谓语会从“姐夫”、“妹夫”、名字等称谓转变为跟着自己的孩子叫“姑爷”、“姨夫”等,对于他们的孩子,也会称呼为“老表”,这种平辈之间互相以晚辈对长辈的称谓语来称呼在塔畈乡极为普遍。他还介绍说,塔畈方言中弟弟和妹妹都统称为“妹”,并无性别年龄之分,尽管有些居民已经年过古稀,哥哥姐姐们依旧称之为“妹”,更显亲近,而这也是塔畈方言的特色之一。

  除此之外,塔畈方言还有许多其他富有特色的亲属称谓。据当地一位居民介绍,塔畈方言中表兄弟统称为“老表”,堂兄直接称“哥”,堂弟称“妹”,堂表姐妹之间无区别,都统称为“姐”或“妹”,其中妹妹还可直呼其名。亲叔叔和堂叔统称为“佬”,其配偶都称为“妈”。妻子的父亲有“父”、“爸”、“大”三种称谓。

  调研人员正在采访当地居民。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娜 提供

  

  从这些富有特色的塔畈方言中,调研人员王娜感受到了隐藏在亲属称谓里亲属间质朴、深厚的情感羁绊。她表示,塔畈乡比较闭塞,传统礼法世代传承、严格遵守,家族等级观念至今依然很浓厚,这可能也是他们没有太多被普通话同化,至今保留着如此多富有特色的亲属称谓的原因。

  传承:稚子向学,传承希望

  “姐姐,你们是在做什么?”在采访过程中,一个稚嫩的声音吸引了调研人员的注意,一个十三四岁男孩探头探脑地在观察调研人员记录信息。男孩叫王泽彬,就读于塔畈乡的一所初中,今年14岁的他对团队调研的亲属称谓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与王泽彬的交流中,他坦言之前没有过多关注过当地方言,平时与人交流也是普通话与方言混杂,不由对团队的调研工作十分好奇。

  王泽彬正在询问调研人员相关问题。中国青年网通讯员王娜 提供

  调研人员调出团队近些天团队采集的调研资料,给王泽彬上了一堂生动的方言课。调研人员从姻亲亲属、父系亲属、母系亲属、直系亲属四个层面向王泽彬介绍塔畈方言中亲属称谓及关系,并详细介绍了团队调研亲属称谓语的意义,方言的传承和团队在六安市、合肥市、安庆市采集的部分亲属称谓资料。在交流中,他认真倾听,时不时反问调研人员,提出自己的疑问,调研人员一一作了解答。

  调研人员为王泽彬讲解安徽方言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娜提供

  

  这场特殊的“教学”还吸引了一位路过的阿姨,阿姨很有兴趣地参与到讨论中,认真聆听调研人员的现场“授课”。

  

  方言不只是需要记录,更需要传承。在调研过程中,调研人员发现老一辈普遍只会说方言,中青年可以流畅地说普通话和方言,但到了年轻一代,一部分孩子已经不会说方言了,对方言中的亲属称谓更是一知半解,平时只会使用普通话中的亲属称谓。“王泽彬的求知心让我看到了方言传承的希望,我们团队成立的初衷是收集并传承安徽部分地区方言,调研中我们发现在普通话的同化下方言的生存境况不容乐观。”晚上,调研人员王娜在调研报告中打下这行字,她写道:“我们应该时刻思考在普通话日益普及化的趋势下,方言今后会怎样发展?怎样传承?收集并传承方言,这是我们来到这里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