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青媒在线 > 正文

人民日报社安徽分社社长朱思雄讲述故事背后的“故事”

来源: | 编辑:夏卓妍 发布日期:2020-12-23

本网讯(校大学生记者团 徐思凡 王紫惠 陈亦琮)11月7日下午,在第21个记者节来临之际,中央新闻单位驻皖记者走进安徽师范大学系列活动第二阶段在花津校区花津大礼堂举行。人民日报社安徽分社社长朱思雄应邀作题为《故事背后的“故事”》的专题报告。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郑明武,省委宣传部新闻处处长李文学,中央新闻单位驻皖记者,校领导胡朝荣、蒋家平,学校宣传部、校团委、新传学院负责同志和师生代表参加此次报告会。报告会由校党委副书记蒋家平主持。

朱思雄围绕当前新闻宣传的状况,通过三篇典型报道,讲述报道采写的故事,以及刊登后引发的故事,剖析新闻采写中如何培养“问题意识”、“大局意识”,以及如何做到“一鸡多吃”。

朱思雄首先以他的自身经历讲述了成长为一名优秀新闻工作者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要学会驾驭语言文字,第二阶段要使文章有嚼头,第三阶段要掌握文章的韵律和节奏,最终使读者爱读,想读。他表示,当代新闻人始终要以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不断增强“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接着朱思雄从新闻采写的角度分享了三个故事背后的“故事”。第一个故事朱思雄讲述了记者应有的“问题意识”。2013年,为响应十八大“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的号召,朱社长带领团队在湖南衡阳市衡东县开展了基层组织建设的采访,调研7天,走访了7个乡镇,1010多名群众和150名干部。最后形成4篇整版的报道。从选题到文章内容很有针对性,聚焦基层组织解决实际存在的困难,既反映了现状,又对如何创新基层组织建设起到了引导作用。整版报道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肯定和批示,湖南省组织了省市县三级媒体,对衡阳市衡东县的农村基层组织现状的做法、创新和困难进行了大规模的跟踪连续报道。

之后,朱思雄用第二个故事讲述了记者应有“大局意识”。在朱思雄看来,所谓的大局意识,就是报道所占的高度。对人民日报来说,报道要做到顶天立地,就是要上接中央、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下接基层、与地方具体的新闻事实相连接。同时要做到跳出安徽来看新安徽的新闻素材,要站在党中央的高度来看待这些好经验好典型的新闻素材。

在讲第三个故事“一鸡多吃”问题时,朱思雄说:“所谓‘一鸡多吃’就是说一个好的题材不能只写一篇报道就完了,一定要吃干榨尽。”初到安徽,朱思雄注意到,虽然黄梅戏和全国的地方戏剧都面临着不景气的问题,但黄梅戏仍有着很大的社会和群众基础。围绕黄梅戏的发展现状,朱社长及其团队进行了深入的采访和调研,通过请教黄梅戏的演员、作曲、编剧、导演、剧团团长、基层文化工作者等各方面人士,观看和研读了很多黄梅戏作品。历时半年,四下安庆,六易其稿。最终确定以《黄梅戏 走在窄窄的田野上》为题,通过报道一个草根民间剧团为主线,展现民间剧团走向市场、走在田间地头的喜与忧,揭示了黄梅戏的发展现状。除了公开报道,朱思雄以此为主题还发表了四篇内参报道,并创作了一篇《石牌记》,讲述了黄梅戏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整个采写经历真正做到了“一鸡多吃”。

讲座的最后,朱思雄表示,作为中央主要媒体,我们应始终坚守党报初心,勇担时代使命,聚焦主业,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为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作出我们媒体的应有的贡献,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蒋家平在总结讲话中指出,朱社长的报告站位很高,主题深刻,内容生动丰富,既有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又有实践的方法与技巧,为我们解读并打开了一扇扇通往新闻传播工作的思想之窗和智慧之窗,尤其对我们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师生来说,是一次十分难得的学习机会。新传学院要组织师生认真学习,把报告内容吸收和转化到今后的教学和科研中去,进一步提高我校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培养水平,推进部校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工作迈上新的台阶,为我省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贡献师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