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青媒在线 > 正文

【一颗红心永向党】百岁之好,一言为定——记老党员郑鸣玉的悠悠岁月

来源: | 编辑:白甜甜 发布日期:2021-04-29



江城三月,春光渐好。走进赭山校区银湖南路教师公寓,青葱古木下,略有些昏暗的楼道里,一位退休不久的陈老师听闻记者的来行目的后,热情地为我们引路。“郑老啊,在二楼,我们是上下楼的邻居。你别看老爷子98岁高龄了,每天还都会带着狗子出来晒晒太阳、散散步呢。”初见他时,高大、和蔼、健谈是这位老人给我们的第一印象。过去的艰苦岁月早已湮没,却深深地浸入了他的记忆。在老人的娓娓道来中,思绪跟随着那炮火纷飞也重回当年。

“小知识分子”的抗日岁月

1940年冬天,百团大战打响,家在山东,年仅17岁的郑鸣玉就参加了抗战。此时北方大部分城镇皆沦入敌手,抗日根据地主要分布在延安、山西和山东等地,依靠农村广大的人民群众,进行游击战争。是年,小学毕业后又自学初中课本的郑鸣玉作为“小知识分子”,到抗日小学当教员,每天站岗放哨、教妇女儿童识字、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当时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郑鸣玉身上带着全部家当,一年只有两件衣服,一件棉衣冬天穿,一件单衣春夏秋穿。他用田地里的作物编成的蓑衣,既拿来挡雨遮阳,又当作席子铺在地上睡觉。战乱年代,年少漂泊如此,后来到上海时,别人总是看着他的衣服笑问山东是不是没有水,其实只是郑鸣玉实在没有衣服可以换洗而已。

不忘初心跟党走

1939年3月,八路军第115师挺进山东,一路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当时国民党在办“青年军官训练班”,号称毕业就能去当排长。但在目睹了国民党军队军纪涣散,时常搜刮欺压老百姓后,郑鸣玉认识到八路军才是受老百姓欢迎的,才是有前途和值得加入的。此后的抗战岁月也更让他坚定了入党的决心。由于出身富农,是个“小知识分子”,郑鸣玉经过了党组织较长时间的考察,直到1946年才加入中国共产党,至今已有75年的党龄。

谈到入党的初心,郑鸣玉表现的有些激动:“当时列强侵略中国,国民党欺压老百姓,只有共产党为老百姓办事,只有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唯一的救星,我永远是对共产党绝对信赖、终身信仰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郑鸣玉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见证人,他经历了战乱、熬过了饥荒、参与了改革,迎来了今天的小康社会。郑老说:“现在的生活与过去相比是天壤之别,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功劳”。

平静而充实的后半生

建国以后,国家始于安定。1957年,郑鸣玉服从党组织的安排,来到安徽师范大学工作,开始了长达二十八年的教育工作。在任安徽师大物理系、中文系党总支书记时,每学期他都会去教师家里,和老师们拉家常、谈系里的教学工作,认真负责,从不懈怠。退休后,郑老依旧保持着阅读的习惯,家里的三个书橱上,摆放着他常看的邓小平文集、陈毅诗词选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各种书籍,《参考消息》《中国老年报》等各类报纸亦是随处可见。即便现在视力渐差,他也会拿着放大镜,一字一句地去读,关心着国家大事和教育发展。

阳台的一角,还摆放着一张老旧书桌,铺列着砚台、纸张和数支毛笔。郑老每天都会坐在那里写字作画,陶养情操。有时他还会带着家里的小狗去遛弯、逛公园,这只叫美美的小狗,已经陪伴了他八年。当一切尘埃落定,喧嚣归隐,经历了年少时战争动乱,又为安徽师大兢兢业业工作了近三十年的郑老,如今终于可以安享晚年。漂泊日已久,岁月忽如暮,时光的流逝早已让郑老远离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留下的只是他脸上的平静、坚定和从容。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100周年的生日,郑鸣玉对青年大学生也寄托着殷切的期盼,他希望年轻的一代要在艰苦中锻炼成长,要敢吃苦、能吃亏、勇于担当,否则就会失去了人生的信仰与意义。

(校大学生记者团 文/金梦婷 陈贝童 刘佳闻 图/视频 陈伟龙 康佳润)